image
20210919于國欽

全球都該共同富裕

 吉尼係數長期升逾0.5會掀起社會革命,良非虛言,唐末的紛亂,晚明的動盪,必與此有關。

image
全球都該共同富裕 圖╱美聯社
全球貧富差距的變化

■將全體家庭依所得高低排序(由低而高),橫座標為累計戶數百分比,縱座標相對應的是累計所得百分比,此一分布曲線即羅倫茲曲線,彎度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羅倫茲曲線與45度線的絕對均等線所夾的面積占右下方三角形面積的比率即吉尼係數,係數愈高愈不均。

■吉尼係數介於0~1,係數愈高代表一國所得分配愈不均,以近年家庭所得分配而言(2016~2020),台灣0.34,美國0.48,香港0.52,中國大陸每人所得分配,1990年吉尼係數0.336,1998年升至0.373,2005年一度升至0.425,2016年降至0.385。

8月中旬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及「共同富裕」之後,忽然之間,共同富裕在報紙、臉書上被討論的很熱烈,其實這就是經濟學上的所得重分配,孔子談的均富,是經濟繁榮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碰到的挑戰。

今天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不論所得分配如何,競爭總可以極大化總體經濟效用,然而19世紀後期的經濟學家馬歇爾(A.Marshall)、魏克賽爾(J.G.K.Wicksell)卻主張:「如果所得分配不適當,則完全競爭就不是最佳的。」

 他們兩人認為完全競爭市場所產生的所得移轉,將會形成極大的不公平,任何對完全競爭的干預,把富人的所得移轉給窮人,對於經濟社會都是有利的。然而,近半世紀,談所得重分配的人少了,倡議自由化的人多了,有更多人相信,自由化才是解決所得分配的良方,只有成長才能改善貧富差距。

市場經濟擴大貧富差距

不過,觀察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資料,我們卻發現幾乎所有國家的貧富差距都擴大了,以前20%的家庭與後20%的家庭比較,他們的所得差距擴大了不少倍,以1996~2020年這一期間而言,日本擴大了1.9倍,美國擴大了3.2倍,香港更擴大了6倍之多,顯然,半個世紀的市場經濟,自由貿易是讓世界繁榮了,但窮人的處境並未獲得改善。

美國的貧富兩極,於2011年激起了占領華爾街運動,這些年輕人抗議金字塔頂端1%的為所欲為,撻伐美國所得分配不公,這二十多年來的全球經濟發展經驗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成長未必能提高民眾所得,市場經濟有著擴大貧富差距的基因,即使經濟成長有時可以創造就業,但如果沒有政策的設計,只會讓市場創造出更多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至終使得社會陷於不安與焦慮。

台灣的情況,從數字上看起來是好了一點,這段期間只從5.4倍擴至6.1倍,然而這應該是低估的數字,參考所得稅檔,我們會發現台灣的貧富差距也明顯擴大,尤其是金字塔頂端者的所得占比逐年升高,所得集中的情況與美、歐無異。

由此可知,追求共同富裕不只是中國大陸該做的事,也是台灣、日本、美國等全球該做的事,隨經濟社會的繁榮,如果不著眼於分配問題,終將釀成社會問題,過去有人說,吉尼係數長期升逾0.5會掀起社會革命,良非虛言,唐末的紛亂,晚明的動盪,必與此有關,若能估得出來,當年的吉尼係數絕對是在0.6、0.7以上。

重分配政策面臨瓶頸

然而,該怎麼追求共同富裕?長期以來,各國無非是由賦稅、社會福利來進行重分配,前者以累進稅對富人課稅,可以讓有錢人的所得少一些,後者循救濟、津貼來援助窮人,可以讓窮人收入多一些,經過這個重分配之後,雖可以改善所得分配,惟近半個世紀各國都採取了這些措施,卻依舊未能改善財富過度集中的現象,這說明現有的重分配政策已然面臨瓶頸。

哲學家培根曾說:「金錢有如肥料,撒不開就沒有益處。」這句話已為政府進行重分配下了最好的注腳,而該如何撒開,這恐怕已不是循傳統賦稅、社福就能解決的,進行三次分配確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