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14文/張秉鳳

SOFC氫能發電 能源轉型新選項

 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所引發的能源危機蝴蝶效應,在新冠疫情持續籠罩之下,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焦點;世界工廠拉閘限電與工廠停工政策,不但反映出全球能源價持續格飆漲壓力,以及燃煤發電高碳排與綠色再生能源不穩定供電問題,在日益迫切的氣候危機下,低碳能源轉型是必須及早解決的國安問題。

全球都在瘋綠能,想盡方法消除化石燃料所帶來的二氧化碳及各種微粒;燃煤電廠成第一要犯,各國政府設法除之而後快,接下來的就是燃氣電廠,雖然燃氣每一度電仍會產生300g的CO2,對碳中和或淨零排放仍是去之而後快。

再生能源,雖然在使用上不會引發CO2之產生,但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及除役後所需之環保處理及使用中容量因素之限制,仍是一頭痛問題。環顧目前能源市場上,能從頭到尾一路都以零碳作業方式來進行,也只有「氫能」是最佳選項。

氫能發電是以電解水產生氫氣,使用再生能源所產的電力;所產氫氣,加入氮氣,使用HB(Haber Bosch)製程技術,製成阿摩尼亞(氨),液化後(-33°C)即可作長途運輸,因其冷凍液化溫度較高(液氫-252°C、液化天然氣-162°C),運輸上較易處理。當液氨運抵接收港口後,經過裂解程序,還原成氮及氫。

此時的氫,即可直接導入氫能源電池進行發電,在過程中僅會產生電力、熱及水,過程中100%無碳產生。1公斤的氫可發24度的電,當一公噸的液氨CIF台灣港口在新臺幣13,000元左右時,一度電的燃料成本可維持在0.55元/度,加上設備折舊,營運成本等,一度電的成本可落在2.5元上下。

國內業界有團體正在籌組氫能電廠,目前已屬籌資階段,對氫原料(綠氫)供應、阿摩尼亞運輸及氫能燃料電池之技術來源,皆已有安排,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新公司即可成立開始運轉。初期將以先行設立一條1MW pilot line開始,隨後依市場需求,做較大幅度之成長規劃。

氫能燃料電池,以10KW/15KW作一基本元件,經併/串聯之後,可做任一容量上的升降。以目前國內對大電力(>5MW)用戶的10%綠電要求,可大可小的彈性容量架構,當可滿足客戶對綠電自發自用或餘電外賣的營運模式,可做100%自主調整。

國內對於氫能,長久以來就不太重視,但在新的電力策略催生下,對綠電的要求及容量彈性的自主性,加上生產供應鏈幾近可完全自主使得成本更具有吸引力,當可促使我國氫能燃料電池的發展加入新的元素,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絕對優勢。

除了加速氫能產業的發展,更可將以往死氣沉沉的SOFC(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產業作一改頭換面的改變,創造國內另一綠色能源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