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417李小加■滴灌通集團創始人暨主席、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澳式IPO的源起與展望

image
 ●每一天,會看到不同行業、業態、品類的多元門店在滴灌通澳交所掛牌融資,少則幾十萬人民幣,多則上千萬人民幣。(示意圖)圖/新華社

傳統金融市場的「大城市」裡,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兩大經濟關係體系:保底封頂的債權關係,和不保底、不封頂的股權關係。債券關係主要體現在還本付息,股權關係主要體現在「同甘共苦」。

 在小微經濟這個廣大的「農村」裡,其實也非常需要類似於債和股這樣的經濟關係體系:生命周期短、一次性支出的需求,譬如奶茶店開店,很需要類股投資;生命周期長、波動小、相對穩定的需求,譬如零售店供應鏈進貨,更需要類債投資。

 傳統金融這個「城裡」的股債關係,是建立在公司法、銀行法等一系列法律、監管框架之上的制度安排。這個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兩個「法寶」:交收安全和資訊披露。交收安全,要靠一系列機構的運營與背書,包括:銀行、券商、登記、託管、交易、清算、結算機構。保證資訊披露,要靠會計師、律師、評估師、分析員、評級機構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機構和人員來完成。顯而易見,這兩個「法寶」很難在廣袤的「農村」中執行和落地。

 ■電子商務和數字支付,是「兩大抓手」,讓大錢進小店

 中國數字化(數位化)革命為我們帶來了希望。 由於電子商務和數字支付的深入與普及,中國絕大多數小微門店的每日營業收入,都已在其數字化管控的SaaS系統中,可視、可確認;並在其銀行帳戶或支付帳戶的分賬體系上可截流、可抓取。我們把這兩個「神器」,統稱為「兩大抓手」(Automated Repayment Mechanism,ARM)。 它們是已嵌入現代金融基礎設施中的數字化介面,不須法定機構背書,不須專業人士完成,成本極低,效率極高。

 用每日收入分成合約(Daily Revenue Contract, DRC)模式讓「大錢進小店」,是一個從未嘗試過的社會、金融實踐。鑒於小微企業融資的諸多獨特挑戰和風險,我們「摸石頭過河」,從國際市場入手,創立了滴灌通澳交所。

 具體來說,滴灌通澳交所要做三級轉換:幫助各類市場參與者將ARM鋪到萬千小店,幫助投資者首先投資大量DRC;依靠「兩大抓手」,把收入分成每天抓回來;滴灌通澳交所為每一個DRC做標準化的標示和身分驗證,並發放一個「出境簽證」,叫DRO(Daily Revenue Obligation),登記託管在滴灌通澳交所。

 滴灌通引領基金,其中包括滴灌通自有資金和滴灌通組織的第三方資金,就是敢於先吃螃蟹的第一批投資者。雖然現在第一批投資者已成功破局,但它們的規模與覆蓋程度,遠遠不夠解決小微企業巨大的融資需求。在這些先行先試投資者之後,我們需要迅速擴大戰果,找到第二梯隊,讓更多「大戶」願意接手、持有、提供金融槓桿。

 截止到2024年3月20日,在大消費領域,滴灌通已是全球最大的RBF(Revenue-Based Financing)融資機構,透過全球首家每日收入分成交易所,滴灌通澳交所將國際資本投到了中國1.2萬餘家實體門店,累計投資額已超過人民幣40億元。門店遍布全國200多個城市,包括餐飲、零售、服務、文體四大行業,上百個品類,為投資者回收逾人民幣14億元。

 與此同時,滴灌通澳交所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適合每日分成收益資產使用的、類似通用會計準則這樣的標準MAP(MCEX Market Accepted Protocol)。MAP的基本資訊區域顯示每一張DRO的地區、行業、掛牌日期、合約預估的回收總額、合約期限等靜態資訊。 同時,MAP會每天公佈,這張DRO當天收到多少錢、累計已經收到多少錢、投資人實際當日收到多少錢、累計收到多少錢、未來預計還會收到多少錢等等一系列指標。

 ■讓小微資產投資機會先在「海外上市」,再帶回國際資本

 滴灌通澳交所的實踐,就是先把引進外資這條腿邁出去,讓小微資產投資機會先在「海外上市」,將國際資本再一次帶回中國。每一天,你會看到不同行業、業態、品類的多元門店在滴灌通澳交所掛牌融資,少則幾十萬人民幣,多則上千萬人民幣。它們可以是每天大排長龍的連鎖豬腳飯、風靡中國東北的烤串店,也可以是深受零零後樂迷追捧的夜店、以「一生只辦一次婚禮」為理念的一站式婚禮堂。

 根據最新的滴灌通交易所數據:從2月6日至3月19日,共有28個品牌,143個DRO掛牌上市,總融資額超過人民幣1.1億。

 在未來十年,我們想讓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中小微門店,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共同講述一個嶄新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