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生育政策急轉彎 生不生誰說了算?

Foto

從1971 年開始提倡、1982 年定調為「基本國策」強行推廣,經由國家權力限制生育的政策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缺乏對長遠人口規劃變化的掌握,而沒有適時調整,其所產生的一系列嚴峻後果,正影響著現在的中國大陸。政策急轉彎跡象已經出現,但是關於生育這件事,如今顯然已不是單純能用政策左右的。

8月14日,江蘇省機關報《新華日報》的一篇《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將曾被當作「基本國策」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弊端和危機,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該文指出的各種問題確實存在,而其提出的向普通家庭徵收的「生育基金」卻遭遇輿論極大反彈。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下,「為國生娃」的號召,大陸民間並不買帳。

低出生率陷阱
關於低出生率陷阱,早有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數據做出了明確的論述和說明。但是身為開發中國家的中國大陸,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人口出現斷崖式萎縮,急劇變化的數據趨勢依然令人心驚。

最先引起輿論憂慮的是2018年1月中國統計局發佈的人口數據。從數據看,中國大陸人口呈現三個(出生率、人口自然成長率和14歲以下兒少佔比)下降、一個(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比)上升、一個(15歲至64 歲經濟主力人口)收縮的趨勢。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少子化加快、高齡化加劇、經濟主力收縮的人口格局。

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大陸人口剛過高峰轉折點,年輕人口佔比即將開始進入斷崖式下跌,已非危言聳聽。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大陸民政部於8月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結婚登記率年減7%,這是自2014年以來連續第四年下滑。中國大陸「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期間,育齡婦女(15歲至49歲)平均每年減少520萬人,這趨勢將持續到「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期間,育齡婦女每年平均減少近500萬人。

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大陸出生人口數量還將會繼續下降。照此趨勢下去,當年輕人口數量急劇減少時,勞動力供給會大幅下滑,年輕人購房、購車等需求也會大幅降低,各類大宗消費品的消費會快速萎縮,這一切意味著什麼,無需多說。

官方口風轉變
在嚴峻的人口形勢下,對岸政策陸續出現改變跡象。首先,是在今年3月公佈的中國大陸「黨政機構改革」方案中,取消了「計劃生育」機構:不再保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國家衛計委),而是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同時,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公開表示,托幼問題影響中國大陸家庭二胎計劃,國家衛計委、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已經進行調查研究,今年內將推出國家嬰幼兒(主要指0歲到3歲)發展規劃,解決好嬰幼兒的照顧問題。

另一個重要信號是,中國大陸正在修訂的個人所得稅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的專項扣除,趨勢意義已顯。而在8月6日,中國郵政公佈2019年豬年5口之家的新郵票,上面可見豬爸媽和三隻小豬,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呼籲以落實生育政策和健全社會保障,來切實促進生育。再就是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

除了政策信號,大陸國務院8月13日印發的《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提出3個扶助保障項目,包括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別扶助、「少生快富」補助。有專家認為,這是在處理計劃生育歷史遺留問題。而在地方層次,繼6月25 日遼寧省通過《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宣佈鼓勵生育,打響人口保衛戰第一槍後,陝西省也隨之響應。此前,天津、湖北宜昌、新疆石河子等地也已提出了二孩生育鼓勵政策。中國大陸針對全國的鼓勵生育已是大勢所趨,即將迎來政策大轉彎。

新政策須有完整配套
但是政策的急轉不代表民間生育意願也會急轉。《新華日報》的《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一經刊出,就引起輿論極大反彈。最直接的反應是,大陸網民發帖評論,以前超生受到公權力蠻橫防制和追罰,希望以後不要出現強制要求多生的現象。該文提及的「生育基金」更成為民眾對政府不滿的發洩口:「我們就是因為房價太貴才養不起小孩,才不生的,結果還要我們繳納生育基金去幫有錢人養小孩?」「在那麼多的強制墮胎、強制結紮、高額罰款之後,國家怎麼好意思開口讓我們為國生孩子?」此類評論充斥網路。

多年限制生育以及類似「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的宣傳口號,已切實影響了大陸民眾的生育觀念。住房、教育和醫療三大沉重的生活負擔,更壓制了民眾的生育動力。對於公民而言,生育本身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結果,而生育二胎甚至三胎更應該尊重民眾的意願。全面開放生育政策和官方強調的福利計劃,並不能激發民眾「為國生娃」的意願。

當然,目前的生育困局不一定就是一場災難,但政府一定要吸取以往政策後果的警示,不斷掌握政策效果和人民對生育觀點的不同認知,適時回應變化,才能逐步將中國的生育規律回歸到更人性和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層面上。而要想解決人口難題,大陸官方應放下「大家長」姿態,先做好「服務者」的角色才能消除民眾的反感,只有為已生育的家庭解決好後顧之憂,才能鼓勵其他準備生育的後來者。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