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滴滴在台出行須先過第三方支付這關

Foto

目前擁有4.5 億註冊用戶的中國大陸叫車平台App「滴滴出行」,在台預約計程車的業務已於1月19日起試營運,順風車業務則於2月1日上線。透過樂迪科技有限公司代理入台的滴滴,營運初期並未展現其在大陸併購跨國叫車服務優步(UBER)的氣勢。目前僅能以現金支付車資,第三支付則選擇與台灣智冠集團「智付通」平台合作,而非大家耳熟能詳的「支付寶」。這些都顯示出滴滴在台灣面臨市場條件、法規政策與用戶習慣等限制的多重挑戰。

在台灣,目前約有21種手機叫車的App,大部分有車資優惠、信用卡付款等功能。依照交通部201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僅16.2%的計程車司機加入手機叫車App,但有51%的司機表示未來願意加入手機叫車App平台的媒合服務。說明市場仍有開發空間,或許是滴滴選擇此際入台的理由之一。

不過,相較於中國大陸的地理與人口條件,台灣城市路邊可隨手攔到計程車,光是台北市與新北市的計程車總數就近6萬輛。曾在台灣攻讀碩士學位的大陸作家桃子就分享她的觀察體會:「在台北、高雄這樣的大城市,出租車滿街跑,隨招隨停,極少遇到打車難」。她也轉述前台北市交通局局長林志盈的傳神總結:「在北京打車是五個人招手、一輛車停下;在台北打車是一個人招手、五輛車停下。」

因此,包括如滴滴在內的手機叫車App,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真正的關鍵在於提供整合服務,即無可取代的用戶體驗(UX)。而這正是滴滴在大陸的成功之道,尤其是叫車、第三方支付與微信(WeChat)通訊社交軟體的高度整合,普遍被大陸民眾接受。

滴滴宣稱為了在兩岸「實現雙邊叫車功能的串接打通」,大陸的「滴滴出行」App可直接在台灣使用,無須重新註冊,且綁定大陸第三方支付主流包含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帳號,將會成為大陸遊客訪台時首選的手機叫車App。對於台灣民眾而言,第三方支付反而成為滴滴的挑戰,受到消費者使用習慣與法規政策的雙重夾擊。

首先,第三方支付對台灣使用者的誘因不夠,認識也不足。台灣民眾即使利用手機支付,也多是綁定信用卡的Apple Pay或其他類似交易平台,提供服務的計程車司機或貨品販售的一方,需多付出高於第三方支付數倍的手續費成本,但民眾因無知而被剝削。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科技產業服務中心股長李宗奇為本刊分析指出,台灣的小額提款便利,手續費低,且民眾較信賴銀行或信用卡等傳統金融機構,認為第三方支付的權威性不足,消費者與店家短期內不會將第三方支付作為主要交易管道。

其次,第三方支付業者要想在台灣立足,除了要突破銀行與信用卡聯手築起的強大體系之外,還須跨過法規政策門檻,第三方支付業者須具備新台幣5億元的資本額,才得以同時經營代收代付、儲值、跨境金流等三項業務。李宗奇也表示,台灣政府並沒有放太多力道推動第三方支付;曾有東南亞C2C行動電商平台來台探詢投資機會,結果是抱怨台灣政策不友善。

所謂「過五關斬六將」,滴滴出行在台推廣要過的第一關在於第三方支付的法規政策能否鬆綁,以及民眾能否廣為接納第三方支付,甩開卡片與傳統錢包,不再額外付出,方能真正享受輕鬆瀟灑的便利。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