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再論稅改劫貧濟富能讓美國「強大」?能讓台灣「強大」?

Foto

川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國總統已將近一年,然而,他競選時與上台之初承諾的諸多舉措,或者沒有提出,或者在制定過程中遭遇挫折。比如,廢除歐巴馬(Barack Obama)醫保法案、推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就屢屢碰壁。因而,川普團隊開始將重點轉移到了稅制改革上面,希望加速稅改的進程,藉此以打開施政的突破口。稅改法案獲參眾兩院通過之後,共和黨忙著彌合兩院歧見,大而化之形成最終版本,報川普總統批准。

川普稅改,有不少媒體給了極高的評價—「打開國庫大門的『送錢』大禮包」。有專業人士分析稱,美國稅改對台灣的影響不大。亦有輿論直接表示,若將川普稅改跟台灣稅改進行對比,台灣稅改自然是被打得滿頭包。

但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出現產業空洞化問題,難以長久支撐經濟成長。川普希望透過大幅降低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稅率,吸引產業資本回流,重振美國經濟雄風,這思路不難理解。但從之前雷根(Ronald Reagan)、小布希(George Bush)和歐巴馬政府減稅週期看,減稅確實能在短期內起一定提振經濟的作用,但長期效果不如預期。

形式大於內容的「儀式」

川普稅改可能對美國經濟成長、就業和跨境資本流入帶來一定刺激,同時也會加劇貧富分化、增加美國財政負擔,引發全球競爭性減稅。

因此,影響主要集中在短期,長期或將面臨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上升的困擾,經濟成長恐將短升長降。稅改的通過,對美國的影響尚不明朗,即便反映在市場層面,也尚且「波瀾不驚」,但台灣股市已受到重創,鴻海、台積電等權值股走弱,大盤跌破半年線支撐。

當前美國經濟復甦基本穩固,失業率降至4.3%左右,處於16年來最低水平,通膨指數逐漸朝2%的目標邁進,聯準會(Fed)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逐漸加速,美元仍然處於強勢週期。然而,光鮮的經濟指標難掩美國產業空洞化危機。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金融業高速發展和製造業外移,美國製造業開始發生趨勢性萎縮,製造業產值佔GDP比重不斷下滑,就業人口不斷流失。產業空洞化導致虛擬經濟(金融業等)和實體經濟發展逐漸失衡,社會結構走向兩極化,貧富差距擴大,不利於美國教育投入和綜合創新能力的提升,也無法為經濟成長帶來持續而長久的支撐。

在此背景下,川普走馬上任,大刀闊斧地推出了減稅方案,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雄風。川普政府最早於2017年4月26日公佈了198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方案,由於沒有考慮減稅後的財政缺口彌補問題,國會遲遲沒有通過。經過溝通和妥協,9月27日推出折衷後的稅改細則,與4月相比,減稅力度不及預期,很多細節沒有公佈。10月19日,參議院投票通過2018會計年度預算方案,允許稅改在未來10年新增1.5 兆美元赤字。議案通過後,共和黨可以在國會投票中以51票的簡單多數通過稅改。11月2日,眾議院共和黨公佈了詳細的稅改方案並表決通過。12月2日,共和黨稅改法案以51比49獲參議院通過。自4日起,國會兩院展開艱鉅協商,儘管兩院稅改法案存在一定分歧,但參議院共和黨領袖表態將盡全力彌合二者分歧。可是,與其調和矛盾,共和黨卻在投票前最後一刻才交出最終版本,未給民主黨消化時間。該法案也在民主黨無一人支持的情況下蠻橫地闖關兩院。為兌現「聖誕節大禮」的諾言,川普還特意趕在了12月23日,平安夜前夕完成了簽署儀式。

對照目前兩院在爭取靠近的稅改框架,與4月計劃和現行稅法規定相比,有以下變化。

一是企業所得稅和小企業稅下調不及預期。企業所得稅率由35%降至20%,獨資、合夥以及股份制的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稅率從39.6%降至25%,而之前計劃均是降至15%。

二是降低企業海外利潤匯回稅,增加對外國企業利潤匯出的限制。目前美國跨國企業如果將海外利潤匯回國內,應納稅率高達35%,4月稅改計劃希望對美國企業海外留存收益僅僅徵收10%的一次性的遣返稅,11月稅改計劃對海外利潤匯回設置多重稅檔,其中,企業獲利回流美國的現金及等價物部分將被一次性徵稅12%,非流動性投資一次性徵稅5%,但參議院版本將稅率提高到現金14%,非現金資產7%。11月議案還增設了外國企業在美國的運作限制。

如果用美國分公司的錢支付海外事項,將最高徵收20% 的稅率,此舉是為了防止外國企業將利潤從美國轉移走。如果外國企業同意在美國稅收系統內有更多經營行為,稅率也可以下調。

三是簡化個人所得稅稅級,但是對低收入者的減稅力度不及預期。與4月公佈的稅改計劃略有差異,稅級由之前預計的三級改為四級,最低稅率不是4月份公佈的10%,而是12%。

為了保護低收入以及中收入者的利益,將採取其他的平衡措施,包括擴大兒童保育稅收優惠,將現有的每個孩子1,000 美元提升至1,600美元;報稅家庭中的非孩童被監護人,例如成年納稅人本人和家中的大學生,每人還可以享受300美元的額外聯邦稅收扣除等。此外,為確保財政收入不會大幅下降,將取消大部分扣減項(這些措施過去主要使富人獲益),保留對高收入者的最高稅率。

為確保2018年10月美國期中選舉中,共和黨仍能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席位,稅改的實施意義重大。換言之,稅改更像是2018年期中選舉的政治籌碼。從這個維度看,稅改的意義,形式恐怕要大於實質。

以「最大規模稅改」為幌子

諸多媒體都報導稱「如果此次美國30年來最大的稅改法案能通過,將成為川普上台一年來的最大政績」。

實際上,川普之前的多屆美國政府也都實施過稅改政策,雷根、柯林頓(Bill Clinton)、小布希和歐巴馬政府的減稅規模分別為7,230 億美元、1,500億美元、19,780 億美元和12,894 億美元。無論川普稅改實施的是何種版本,根據財政預算約束,未來10年美國財政赤字增幅均不能超過1.5 兆美元,因此無論以美元現價還是固定價評估,川普稅改規模均非30年內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

從雷根政府、小布希政府以及歐巴馬政府減稅週期看,減稅在短期內均發揮了提振經濟的作用,其中雷根政府刺激經濟的效果最為成功也最為顯著;小布希和歐巴馬政府雖然減稅規模巨大,但對經濟的提振效果不如預期。在不同減稅時期,由於經濟基本面不同,具體政策不同,達到的效果也有差異,比如雷根時期採用減稅增支,配合緊縮的貨幣政策,有效刺激需求同時抑制了通膨,引導投資流入實體經濟部門;小布希時期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資本更多流入了金融市場而非實體經濟,反而成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推手。

除此之外,減稅的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每次減稅都伴隨財政赤字的巨幅成長。雷根政府執政期間,聯邦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年均值達4%,遠逾前任2.4%的赤字率;2001年小布希《經濟成長與減稅協調法案》公佈當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還呈盈餘,佔GDP比重1.2%,但是2002 年隨著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財政收支迅速轉為赤字,赤字率高達1.5%,並且連寫15年的財政赤字。

短期的正面效應

川普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推行「減稅增支+貨幣緊縮」的政策,與雷根時期類似,可能會對美國的經濟發展以及跨境資本流入發揮一定刺激作用。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