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轉型中的糾偏

Foto

雖然2019年第一季GDP比去年同期增長6.4%,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以及社會融資增速的超預期回升,似乎表明中國大陸經濟已觸底反彈,儘管市場情緒一片樂觀,但仍需要謹慎判斷和政策調整。

「綿裏藏針」的數據

今年第一季,中國大陸第一產業(農漁牧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為人民幣2,408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3%,全季增速較前2月回落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製造業)為33,224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4.2%,回落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服務業)投資66,240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7.5%,其中基建投資成長4.4%,且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主要動力來自於以基建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投資。第三產業表現的相對強勢,也反映了「基建補短板」的積極財政政策逐漸釋放。

進一步看,今年第一季第二產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完成額比上年同期僅成長2%。而即便在低基數的基礎上,今年3月4.2%的漲幅,仍創下自2018年7月以來的新低。具體來看,除高新技術製造業長期保持高成長外,採礦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等偏上游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也表現出了較高成長。這反映了當前第二產業的兩條主線——製造業結構升級繼續延續和以及上游產業的復甦。另一方面,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中下游製造業,表現則不如人意,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17.1%和6.7%。可以看出,產業上游投資的復甦和對下游投資的萎縮之間的差異。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對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對上游產業具有良好的拉動作用,但也抬高了原材料價格,擠壓中下游利潤空間。也就是說,中下游產業利潤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下游終端消費需求疲軟兩方面的擠壓。

再結合工業數據看。2019年3月,大陸中大型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實際成長8.5%,較前2月提升3.2個百分點,高於預期6%,高於去年同期2.5個百分點。然而,觀察過去三年,中大型工業利潤總額和增加值的成長率數據可發現,從2017年末開始,利潤總額的成長在增加值成長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大幅下滑。這表示,工業部門並未從工業增加值的成長中獲益。原因是,隨著在去產能和去庫存的政策背景下,上游產業的原料價格大幅上漲,中下游產業由於缺乏議價能力而須接受成本上升。在整體利潤成長疲軟的背景下,工廠利潤在上游和中下游之間出現重分配,中下游產業的利潤成長受限和下降,更為顯著。

這就釐清了其中的結構性問題。在第二產業中,製造業的成長依舊乏力。民間投資完成額成長下滑,中下游民企生產經營依舊承受壓力,民企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意願上,均受到抑制。

不可否認,大陸自去年底推動的「基建補短板」相關政策,在短期內確實對經濟,尤其是上游產業,具有極強的拉動作用,但從長期來看,其對企業部門造成的資源排擠效應(佔用金融、人力以及原材料資源等),會對中小民企造成打擊。而且,這個衝擊還要同時考慮前期的影響。

前期的誤判

回望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而後於2017年寫入中共十九大報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長期可持續發展。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粗狂式的發展,導致供需關係面臨難以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成為阻擋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的最大障礙: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供給體系與需求側嚴重不配套,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此外,供給側低效率,無法供給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尋求路徑。所以,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大陸官方因而先後提出多項政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三去政策),可說下狠手的成績顯著。整體上,產能過剩的壓力已有明顯改善,特別是國企主導的鋼鐵、煤炭等產業,進行了行政去產能,有了很明顯的變化。比如鋼筋、水泥、煤炭的產能減少了10%。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已有回升,從庫銷比來看,已降到偏低水平。可說做得很到位。

但同時帶來的結果,是很多上游產品價格暴漲。以鋼鐵為例,本來是每噸1,500元人民幣,漲到4,800元,煤炭價格同樣是翻倍。上游產品價格大漲,而上游產業以國有企業為主,所以帶來的結果,就是2018年國有企業的盈利狀況不錯。以最新數據看,央企首季生產經營也迎來佳績。今年第一季,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8兆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6.3%;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265億元,年增13.1%,相當於每天淨賺逾47億元。然而,後果則是,下游企業成本負擔加重了,下游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的利潤瞬間壓縮,甚至虧損。

另外就是去槓桿,去槓桿實質就是緊縮信貸資金。本來民營企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申辦貸款先天不利,國有企業以大型企業為主,辦貸款有先天優勢。在信貸資金緊縮的情況下,加之民營企業盈利狀況不好,銀行就更不願貸給民營企業。這也是民營企業最近一年多來叫苦連天的原因。在這波調整中,大量的不符銀行放款要求的中小企業或將面臨倒閉潮,而許多有潛力的民營企業也經歷了大浪淘沙,傷得很重。

不是說,「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不應該做,但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是一套系統工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如何照顧到比如央企和民企的差異性,這些考慮還不夠全面,這直接造成了民營企業深受其擾。民營企業吸納了大陸最多就業人口,大陸經濟的穩中求進,還要靠民營經濟。

民企成主角

去年11月1日召開了民企座談後是一個轉捩點,民企迎來了曙光。習近平親自組織召開並部署工作,可見其重視程度。從中央到地方,提出了許多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有聲音有動作,是來真的。

最權威性的說明,可參閱「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述。報告中關於「民營」的表述達到8處,去年的報告僅有3處。從內容看,去年主要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等原則性問題。今年報告中關於民營企業的表述,則更加具體。

以上,有兩條表述和去年類似,屬於原則性表述,其餘六條都是實實在在的支持民營經濟的措施,而最核心的就是解決民企「融資難」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易綱也表態,面對著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我們有「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幫他們解決。採取了「三枝箭」的政策組合,讓流動性流到民營企業和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枝箭」是增加民營企業的信貸,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央行增加了3,000億元人民幣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基本上都是針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並且普惠金融口徑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已開始下降;「第二枝箭」是支持民營企業發債。目前,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已經開始試點運作。「第三枝箭」是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由央行提供初始引導資金,帶動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出現資金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階段性的股權融資支持。

用易綱的話說,央行增加的3,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是一個政策的引子,是「四兩撥千斤」的引導,還要依靠大銀行、股份制銀行、中小金融機構一起給民營企業貸款。如果財政、監管和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都能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財政、銀行、監管部門、國家其他部門「幾家抬一下」把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解決好,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和經營環境就會明顯得到改善。這是一套總體解決民企「融資難」的思維。

上頭的水龍頭開了,但下面也得「補漏」。要釋放企業創新活力,就必須讓企業家有長遠發展信心,這就更需要大規模地降低微觀主體的成本。包括降低稅負、辦事成本、物流成本、基礎要素成本等。

「減稅降費」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官方一直持續推進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今年「兩會」中,減稅降費更成為最大亮點。李克強在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中也說了很多「狠話」:「『政貴有恆』,要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培育新動能、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一系列措施,為市場鬆綁,為企業騰位,為百姓解憂」、「大規模減稅降費,是要動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但得罪人也要動,讓利於企業,讓利於民」、「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種行業之外,都應該拿到營業執照以後就可以正常經營。而且對各類所有制企業都應該一視同仁」。

李克強特別表示,今年下決心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把增值稅和單位社保繳費率降下來,減稅降費紅利接近人民幣2兆元。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承諾的將製造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自4月1日開始執行;允許地方將企業養老保險費率降至16%,也從5月1日全面推開。

李克強這個曾經的「超級推銷員」轉變了個身份——減費降稅的「主刀」。在兩會結束後不到半個月,就連續三次發聲強調要兌現這一政策,讓企業拿到真金白銀。

3月28日,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我們對所承諾的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等措施一定要兌現。減稅降費是公平普惠、直接有效的改革舉措,是今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

他說:「這對企業是重大的利好,但對政府是巨大的壓力。我們要求各級政府自身必須過緊日子,壓縮一般性支出,盤活存量資產和資金,增加的收入和壓減的支出主要用於支持減稅降費,以此換取企業效益的提升和市場活力的增強,走出一條開源節用、惠企裕民的新路子。」

此前,大陸財政部長劉昆公開表示,為了解決大規模減稅帶來財政收支平衡難題,今年中央財政透過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調入預算調節資金,減少支出等共籌措了超過1兆資金。除了剛性必保的支出之外,對於一般性支出,實際上中央財政在這方面的壓支超過10%。

早前一天,3月27日,李克強在海口考察海南金盤智能科技公司,詳細詢問企業政策實施後能減多少稅。企業負責人說:「國家減稅降費紅利預計使企業今年稅費負擔減少2,000多萬元,相當於利潤多成長10%,我們將投資建設數位化新廠。」李克強對此表示:「實施更大規模減稅,尤其是大幅降低製造業稅率,就是為了把更多的利留給企業,使企業更有信心和能力去發展,帶動更多就業。」李克強又叮囑,要防止以為實施減稅提供諮詢等各種服務為名亂收費、抵消了減稅的效果,把減稅的真金白銀真正落到企業。

稍早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在討論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時也強調:「各地不得採取任何增加小微企業實際繳費負擔的做法,不得自行對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今年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

彙整大陸近期的相關經濟政策,在減稅方式上,「寬稅基、低稅率」,從縮減稅基式減稅轉向降低稅率的減稅,從碎片化減稅轉向配套式的減稅,從政策式減稅轉向改革式減稅,從特定行業、特定主體的特惠式減稅轉向普惠式減稅;減稅稅種上,重點是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從25%降至21%)和增值稅稅率(以增值稅稅率簡併作為契機,將製造業稅率16%分階段降至10%),提高減稅後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減稅目標上,更聚焦於穩定社會預期。減稅和上調赤字率的同時,優化支出結構、精簡機構人員、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整套方案是很完善的。

官方的用心,就是希望讓民營企業的發展有更好的環境。當下的中國大陸,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穩就業、穩發展以及穩定社會方面,都能發揮關鍵作用,瞭解民營之「重」,更搞清楚民營之「痛」,所以做出經濟調控的糾偏。如今,上一輪的糾偏還在進行當中,此時大規模基建刺激,對恢復中下游企業盈利能力不見得是好事。還是需要強調,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都是該做的,但一定要注意到,民營企業還沒有走出下游產業的陣痛期。考量巨大的經濟規模,大陸的宏觀調控其實並不容易,對執政者也有更高、更嚴苛的要求。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