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台灣生醫暨新農業產業選秀大賽」邁入第十年,由時代基金會主辦、《環球生技月刊》協辦的「生醫企業CEO 圓桌會議」,第二場於6 月22 日登場,出席專家就資金、法規等層面,熱議「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挑戰」。
2007 年開辦的「台灣生醫暨新農業產業選秀大賽」致力挖掘具高潛力的企業和新秀團隊,透過重量級評審團積極建置交流平台,匯集資源、輔導策略方向,以扶植企業「從IP 到IPO」,歷年得獎的92 家企業已逾30 家進入資本市場。
在選秀賽十周年的里程碑,由時代基金會主辦、《環球生技月刊》協辦,特別規劃3 場生醫企業CEO圓桌會議,首場會議於5 月下旬舉行,探討台灣高階醫療電子經營人才培養之議題。(相關報導請見本刊2016年6月號)
6月22日的第二場會議,以「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挑戰」為題,由華威國際創投合夥人李世仁主持,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晟德大藥廠暨玉晟生技投資董事長林榮錦、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景凱生技執行長石英珠、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等專家皆受邀出席。
李世仁開場時表示,生醫企業在未上市櫃前通常藉由天使基金、創投投資,上市櫃後則是經由現增、私募、可轉換公司債等途徑取得資金,資本市場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生醫企業必須與其充分互動,才能取得適度資源,讓公司有效成長。
不過,台灣資本市場的許多環節未臻完善,也讓企業的發展備受考驗。
圖說:第二場生醫企業CEO圓桌會議邀請到(圖左起) 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晟德大藥廠暨玉晟生技投資董事長林榮錦、景凱生技執行長石英珠、華威國際創投合夥人李世仁主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及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等專家出席。(圖/蔡立勳)
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
曾任衛生署( 現為衛生福利部)副署長,擁有10 餘年生醫創投經驗的張鴻仁指出,台灣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成就,特別是B 型肝炎防治的成績斐然,同時造就國內許多肝病的研究專家,但產、學界的發展落差卻相當大。
「當時我們的野心很大,但找不到一條路。」他直言,直到2007 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多數人才認清資本市場必須有能力支持尚未獲利的企業。
2009 年,時值全球金融海嘯,張鴻仁與國外的生醫業、投資業友人會面時,告知對方自身投資的企業有3 家於當年IPO,「那時沒有人相信,」他當時即預測,台灣將成為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
經過各界多年的奮鬥,「到了2012 年,台灣真的成為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生醫產業募得的資金於隔(2013) 年達到24 億美元,還超過歐洲的23 億美元。
輔導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多年的曾惠瑾也認為,台灣生醫產業迄今越發蓬勃,除了有13 家生醫企業於2012 年IPO,活絡整體環境之外,最大功臣就是「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資本市場持續支持企業的力道也功不可沒。
她引用甫於今年剛出爐的「Scientific AmericanWorldview」報告指出,台灣生醫產業競爭力在全球54 個國家與地區中,總體排名第23 名,相較於去年進步2 名,企業支持度排名也進步2 名為第六名。(參見本刊2016 年6 月號P30~31)
不過,曾惠瑾指出,政府相關單位因應今年初「浩鼎事件」所推動的高階員工延長集保等政策,配套方案仍不夠縝密。
好比現金增資員工認股需按當日收盤溢價立即課稅,然而股票一到兩年間處於集保狀態,何來資金繳稅?「在全球競逐人才之際,嚴格措施背後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是政府必須周延考量的。」
圖說:
張鴻仁--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台灣生醫企業的潛力無窮,資本市場必須能支持尚未獲利的公司創造價值;一旦資金活水挹注,產業就有機會。」
李世仁--華威國際創投合夥人:「政策應減少對資本市場的介入管制、避免僵化,同時必須趕上知識經濟之下產業結構的轉變、企業營運的創新。」
政府控管仍多 限縮國際資金流動
「資本市場是活的,資金流動速度比人才還快,不分國界。」李世仁表示,企業應該端視自身的定位適合哪種資本市場環境,若難以與台灣的資本市場互動,「恐怕就要出走到更合適的環境。」
他進一步指出,台股必須與國際資本市場靈活接軌、互動,企業才有能力打亞洲盃甚至世界盃。
若台股每日成交量只在500 至700 億之間,顯示資金流動換手率很低,「再走低下去,恐怕很多上市櫃公司將成為殭屍企業。」
他也認為,若台股成交量差、市值低,將難以募集資金且失去競爭力,上市櫃公司要在國際進行交叉持股、併購,甚至以股票換取技術產品等商業合作都會力不從心。
多年來協助企業重整、籌資的林榮錦表示,曾拒絕不少籌資案,「因為他們以為公司技術很好,別人就該投資,」他觀察,這些企業「很少直接面對市場」,找不到定位也不清楚市場需求,若一味複製他人的商業模式,難以為市場解決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自己通常會感受市場大勢、評估能承擔的風險高低,再建構合適的商業模式進而控管風險,「畢竟資本市場與大環境連動,必須直接跟市場互動,再決定怎麼往下走。」
李世仁也呼應,每家企業掌握的資源不一,應該評估自身風險,隨資本市場的變動,適度調整營運模式,並衡量是否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資本市場的時間優勢和資源。
林榮錦進一步分析,欲募資的企業及投資方都應該先確定其定位及商業模式,並研究可行性;若要以現行的商業模式達成設定目標,仍需要哪些關鍵要素。
投資方必須再驗證被投資企業的CEO,是否具備商業概念、領導力、學習力、反省力等核心能力,以及雙方頻率是否契合。
一旦了解對方想法,便知悉其即將面臨的問題,進而不斷引導其思考,6 個月後就放手,「這是大家一起學習、成長的過程,萬一行不通,就收掉公司。」
張鴻仁表示,台灣跟美國對照,企業文化或公司法內容皆有差異,「美國人一旦認定某家企業沒有商機,就立刻收掉,速戰速決。」
「台灣人比較不能接受企業來來去去,」林榮錦表示,企業及資本市場必須對此問題做出選擇、取捨。
圖說:
林榮錦--晟德大藥廠暨玉晟生技投資董事長:「企業募資前,應先確立公司的定位、積極瞭解市場的需求,也有責任做好投入資本市場的風險控管,才有機會創造具體有效的商業模式。」
葉志鴻--台灣微脂體總經理:「法規環境的進化刻不容緩:政府應從串連資金、人才、技術、法規開始,建構利於企業發展、鼓勵更多國際性資源湧進的產業生態系統。」
投資人更加成熟 政府應適時鬆綁
2006 年自美國返台的葉志鴻以台微體的募資過程為例,指出許多法規控管造成的限制,反而限縮國外資金進出台灣。同時強調,若政府能鬆綁對資本市場的控管,將對台灣生醫企業走向全球市場,有相當大的助益。
他並分析,生物科技本來就是個「科學加上商業」的產業。倘若一個藥物自臨床前、臨床到新藥查驗登記等階段,皆有強而有力的科學數據支撐,發展商業模式時又能有明確的市場利基,方能成就一個成功的藥品,若光有其一,勢必無法在越趨競爭的國際製藥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曾惠瑾認為,國內投資人的成熟度越來越高,政府或許能以其他國家為借鏡,以「相信投資人評估投資風險能力」的前提擬定政策,盡可能鬆綁對資本市場的限制,尤其放寬生技公司擬赴海外籌資之相關規定。
張鴻仁認為,儘管市場上持續有不具專業背景的投資人進場,雖然政府必須保護投資人,但過度的保護行為,反而讓產業界不了解相關單位究竟「想做多還是做空」。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其實算是國際的資本市場,「現在需要多一點有價值的企業,同時藉由生醫類股吸引投資人,增加台股成交量。」
石英珠坦言,雖然市場對於新藥開發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企業亦傾盡心力理解資本市場的語言,並聘用具財務專長的人才,試圖消弭資本市場與企業之間的認知落差,但成效仍有待努力。
李世仁則表示,理論上資本市場應獨立於政治之外,但因為政府介入管制,加上政權幾經更迭,導致政策不僅僵化且缺乏連貫性,更跟不上新興產業的創新科技與營運模式。
比如互聯網科技的創新突破,造成金融業的變革契機;而中國勇於改變、配套完整的政策法令,成就該國領先全球的互聯網金融產業。
葉志鴻建議,政府單位應該思考,如何建構串連資金、人才、技術及法規等層面的資本市場環境。當環境改善、市場活絡,自然湧進更多人才、資金,體質不佳的企業也將遭到淘汰。
「本夢比」需要「本益比」的加持
過去十餘年,台灣的生醫產業逐漸奠基,張鴻仁表示,雖然是以「本夢比」做為起步,「但總有一天仍需成為『本益比』。」
根據《彭博》(Bloomberg)6 月底公布的統計數據,台灣目前共有36 家生醫企業上市,雖然數量居亞洲之冠,企業市值總和則少於中國、南韓。
櫃買中心今年5 月的類股市值排行,由生醫類股以5,752 億稱冠,半導體產業以5,274 億位居第二;若以月成交量做為排名依據,則由半導體產業奪冠,生醫產業居於其後,「這代表其中仍有『本夢比』的成分。」曾惠瑾一語道破。
此外,曾惠瑾也觀察到,經營團隊及選題不對,是創投沒有意願投資生醫企業的最大原因,也是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創投真的不願意投資早期的案子。」
圖說:
曾惠瑾--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生醫產業有助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而吸引國際高階人才在台深耕、創新,提高稅負競爭力及完善人才獎酬法規環境,是關鍵的一步。」
石英珠--景凱生物科技執行長兼總經理:「重視和彰顯技術、產品的創新價值,讓投資人做夢有依據;法規也要適度鬆綁、更具彈性,才能讓台灣生醫產業更茁壯活躍。」
她並強調,台灣的企業如果要把IPO 做得更好,應該想方設法吸引更多國際上的優秀人才返台深耕,政府也應檢視對國際高階人才的綜合所得稅高稅率課稅方式是否有競爭力,能否給予技術股、員工認股權憑證及限制型股票更合理的緩課空間。
石英珠則指出,若企業能回歸產業面本身,重視技術、產品等自身價值,減少讓投資人「做夢」的成分,整體產業才能越發茁壯。
相較於產品週期較短的IT 產業,張鴻仁認為,當投資人看到生醫產業開始有長期獲利,了解產業的可預期性,市場逐漸找到途徑,資金自然就能進入市場。
「雖然台灣的資本市場環境不好,但也因此造就了企業的競爭力。」張鴻仁強調,人才與資金連動,只要企業重視、創造價值,一定能有活水挹注。
會議尾聲,所有與談人都盼望,台灣的資本市場環境能放寬資金流通限制,政府也應正視投資人比以往更加專業的事實,推行更完善的政策、擬定周延的配套方案,進而帶動生醫產業發展。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7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