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決戰2018 馬化騰和馬雲的「全面戰爭」

Foto

「那是大陸的吧,關我們什麼事」、「淘寶?不就賣一堆假貨嗎」,這是五年前台灣人看到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第一反應。沒想到不過短短數年,馬雲的「馬爸爸」暱稱已在臉書流行,「支持微信支付」的小牌子開始佇立在台灣百貨公司和各大連鎖店前。當台灣人還對馬雲和馬化騰一知半解時,這「兩大爸爸」已經佔據大陸人生活的各方面,他們接著要影響和改變的,可能就是台灣。

這個故事要從一張照片開始。2017年12月的中國烏鎮互聯網大會期間,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官劉強東,和校內網、飯否網、海內網的創始人王興組了場飯局,兩人坐左右,現任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坐中間,其他互聯網大老們按座次入座—雷軍(小米創始人)、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沈南鵬(紅杉資本中國創始合夥人、攜程、如家聯合創始人)、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長)、陳生強(京東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朱嘯虎(金沙江創投創始合夥人)、姚勁波(58同城創始人)、周源(知乎創始人)、王慧文(人人網創始人、美團總裁)、王曉峰(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宿華(快手創始人)、程維(滴滴出行創始人)、張磊(高瓴資本創始人)悉數在場。唯獨沒見著阿里巴巴CEO馬雲。

這張照片,原本是發在閃聚創始人劉興亮的朋友圈上,配了圖說稱:「傳說江湖有個祕密組織,叫作反阿里聯盟。」馬化騰隨後評論稱:「物極必反」。

由此,「反阿里聯盟」的說法不脛而走。

有沒有「反阿里聯盟」並非本文的重點,但在中國資本圈,「要跟馬雲,還是要跟馬化騰?」正在成為一種現象。而在互聯網的版圖上,這種現象或許將決定著中國未來的商業格局,這才值得關注。

明戰:對抗佈局加速

1994年,中國首次開通了第一條國際專線。1997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主管域名專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正式成立。同年,三家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三大門戶網站)成立,分別是搜狐、網易和四通利方,四通利方後來變成了今天的新浪,標誌著中國互聯網1.0時代開啟,當時,阿里與騰訊基本上沒有參與。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到本世紀初期,中國互聯網主要以幾大資訊門戶為主,頂多再加上一家傳統PC領域的搜尋引擎老大百度。

隨著互聯網向生活、社交、交易逐漸深入發展,巨頭來了—以社交通訊工具為基礎的騰訊和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阿里巴巴。兩家互聯網巨頭掀開了中國互聯網2.0時代,甚至目前的以行動互聯網為主要競爭場景的互聯網3.0的序幕。

從商業邏輯講,掌握數億人交易數據和購買習慣的阿里,是騰訊社交帝國最大的威脅。同時,騰訊作為全民社交平台,也是顛覆阿里電商帝國最大的潛在對手,這一點,雙方都很清楚。所以,看似毫無交集的AT(指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英文縮寫),實則雙方最有可能互為最大的敵人。

這場較量從線上到線下,幾乎波及了中國大陸的絕大部分領域。

首先看電商網購平台。這可是阿里的地盤,且不說淘寶本就佔據主要優勢,還得到蘇寧的加入支持,實力不俗。騰訊2014年也入股京東,2017年又和京東聯合入股唯品會,這是要與電商界的老二老三一起,挑戰阿里這個老大的節奏。

在支付領域,阿里有支付寶,騰訊有微信支付,且不斷蠶食支付寶原有的市場。數據顯示,支付寶2014年的市場佔有率高達82.6%,到了2017年時僅剩53.7%;而財付通卻從10%,上升到了40%以上。

而息息相關的物流,作為最大的網購平台,阿里旗下有菜鳥物流為之服務。而騰訊則有京東物流為其奧援,之前順豐快遞也和騰訊有著密切合作。

電子地圖方面,2013年阿里入股高德地圖。同年,騰訊就入股四維圖新,還將旗下的地圖產品更名為騰訊地圖,與之競爭。

其他領域,比如共享單車,2016年10月,摩拜獲騰訊投資,加入騰訊陣營;2017年3月,阿里投資永安行,與其競爭。在團購外賣方面,2016年4月,餓了麼獲得阿里投資12.5億美元,加入阿里系;2017年10月,騰訊再次投資美團點評,令美團加入騰訊系。人工智慧方面,阿里以15億人民幣投資商湯科技可看出其決心。比較而言,阿里主要側重在阿里雲以及其關聯企業螞蟻金服,騰訊則針對社交數據涉獵眾多的領域,但模式都較輕。 

2017年,對於另外三大領域的PK尤甚。

在文娛領域,一般的認知是,內容門戶方面,騰訊是比較強的,光就微信公眾號,阿里就難以招架,何況還有天天快報和騰訊新聞。阿里在這方面稍弱,只有UC頭條。視頻網站,則是騰訊視頻和阿里旗下的優酷之戰。

但這並不是他們的全部。雙馬對於文娛領域,是下了血本的。

這個領域一直是騰訊投資和關注的重點,最近幾年更是不斷地加碼。騰訊對於文化娛樂領域進行了近百次的投資,除了最近上市的閱文集團外,還投資了華誼兄弟、原力動漫、喜馬拉雅、B站等等知名內容平台。2017年也投資了28個文娛專案,當中有老牌大廠玄機科技、羅輯思維、知乎、新榜等;也有新秀動畫公司駿豪宏風、藝畫開天、鑄夢文化,還有動漫堂、糖人家、漫悅文化、叢瀟動漫、樂匠文化、悟漫田等等目前主打漫畫IP生產的公司。

可見,對優質的重點內容投資,一直都是騰訊經營文娛的方向,也讓騰訊在文娛佈局優勢明顯。

但今年,從騰訊對於文娛項目的投資來看,主要還是和自己的業務作高度疊合,比如對知乎等公司的投資,更有利於公司在文娛方面的佈局。而西山居等遊戲公司則和騰訊的業務息息相關。2017年,閱文在香港上市,騰訊作為最大的股東,受益不小,這也暗示著騰訊在文娛領域的投資回報正在步步接近其設定目標。

從投資的數量來看,阿里並沒有在騰訊的優勢項目上與之抗衡,但騰訊在文娛領域的亮眼表現,也刺激著阿里。

阿里想要把大文娛做大做好做強的心,路人皆知。近些年收購整合動作頻頻,不僅在戰術上很努力,在戰略上也用心找突破。

2016年,前阿里大文娛集團董事長俞永福曾宣佈,文娛集團未來將採用「2+X」業務矩陣,即「兩個用戶平台引擎+各專業縱隊」,並表示阿里大文娛將在三年內投入將超過500億人民幣。結果還是差強人意,阿里大文娛集團成立一年來首度換帥,實行輪值總裁制,沒有俞永福,阿里大文娛的未來藍圖要怎麼畫,還有待觀察。

2017年,新零售格局加速形成。其中,佈局最快、最深,也最為激進的非阿里莫屬。盒馬鮮生是阿里對線下超市完全重構的新零售業態,發展迅速,目前已有20餘家店;此外,阿里還投資了區域性零售企業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投入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在中國拿下了歐尚和大潤發,明顯加快了落實新零售王國的速度。

此前騰訊以42.15億人民幣獲永輝超市5%股份,讓永輝旗下的「超級物種」(生鮮餐飲店)成為盒馬鮮生的實體對手,雙方競爭進入白熱化,並逐漸透過搶佔超商支付入口、數據入口、流量入口,壯大新零售業務版圖。

在新零售戰場上,阿里、騰訊正在進行激烈的卡位戰,且從目前形勢來看,也只有他們有實力來競爭和抗衡,至於其他的玩家,也只能觀望或者選邊。

雙方的「搶佔」過程,曾發生戲劇性的一幕。2016年9月,螞蟻金服集團以30億人民幣入股肯德基,將肯德基變成推廣支付寶的急先鋒。2017年1月,凱雷和中信集團一起收購了麥當勞中國,共買下2,700家門市,想推動麥當勞中國加入騰訊陣營,這筆生意最後沒談成。

誰更有優勢?

針對上述競爭格局,馬化騰曾在出席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時表示,正常合理的競爭可以促進發展,會激發鬥志和企業的潛能。他說,「我數了一下,我們可能在十幾個地方都有競爭。」

中國的互聯網業競爭,目前已進入4.0階段,從行動互聯網向智慧互聯網階段邁進。那麼在新的時代,在如此眾多的競爭領域,誰更有優勢呢?

首先來看核心業務。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是電商和支付寶,整個阿里帝國,是由這兩個產業支撐的。但是,阿里的核心業務正在不斷被騰訊侵蝕。

在網購平台,淘寶被京東和唯品會追擊;至於支付領域,市場又遭微信支付蠶食。可以說,阿里的核心業務正面對騰訊的步步緊逼。

反觀騰訊,核心業務則在遊戲和社交領域。遊戲領域頂多只有網易偶爾攪局,在社交領域,騰訊防禦成功,阿里在社交領域上幾乎無計可施,在整個中國,幾乎找不到能夠對抗騰訊社交產品鏈的對手。而透過遊戲連結社交,反過來又強化了對遊戲的黏著度,騰訊的核心業務不斷鞏固。

用馬雲的話講,騰訊才是「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競爭對手」。

還有一句業界的話,在中國,騰訊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層面。很多人可以一天不用支付寶和淘寶天貓,但是,很多人勢必一天也離不了QQ、離不了微信。甚至,廣東省還推出了微信身份證,這樣的身份識別資訊一旦全面進入微信產品鏈,更是印證「騰訊已經捆綁了中國人」的互聯網定律。

今天,中國人的生活確實離不開阿里和騰訊了,這話並不是調侃:買早餐不是用微信支付,便是用支付寶;平日用的叫車軟體滴滴出行,其背後都有阿里和騰訊的影子;手機購物,不是淘寶便是京東,而二者分別屬於阿里和騰訊;玩遊戲,看NBA,離不開騰訊;要看電影,阿里電影便是製片商;社交,微博是阿里的,微信和QQ是騰訊的;貸款、理財,想到的不是阿里的芝麻信用,便是騰訊的微粒貸;繳水電,買保險,阿里和騰訊都有一站式的服務。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超過了4,000億美元,可以預計,在2018年,它們在中國的爭鬥只會變得更加激烈,波及到更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