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臺版越光米─「臺南16號」鹿鳴米 一鳴驚人

Foto

首個分子輔助育種米 台大農藝5年開發有成

越光米被譽為米中之王,於臺灣種植卻水土不服。臺大農藝系透過「分子輔助育種」技術,首度研發出有「臺版越光米」之稱的「臺南16 號」。透過生物技術,不但增加選種效率、提高米種品質,更避免基因轉殖帶來的爭議。臺南16 號也一舉奪得「2016 全國名米產地總冠軍」。

「你吃飯了嗎?」這句稀鬆平常的招呼,實在地反映了以米食為主的中華文化。高唱農家樂的臺灣,其實有許多在地好米,但米好不好吃,除耕種技術外,影響稻米品質與價格的關鍵因素,便是品種本身的特性。

原產於日本的「越光米」,米粒外觀帶有光澤的透明感、皎潔如月,粒型整齊,心、腹白率低、黏性強、口感風味佳,不僅是天皇御用貢米,更是享譽全世界的米中之王。

致力於稻米育種的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林彥蓉,在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分場長羅正宗、副研究員陳榮坤等人合作下,將日本越光米及臺灣優良米種「台農67 號」進行「混血」。

同時,與臺大農場、彰化縣二林大橋稻米產銷專業區等進行產學合作,最後誕生新品種「臺南16 號」梗米。

臺南16 號以「臺灣的越光米」自居,其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煮成飯則充滿光澤及Q 彈口感,是臺灣第一個利用「分子輔助育種」技術育成的水稻品種。雖是小品種,但在去年首度參加農委會舉辦的名米產地冠軍賽,初試啼聲便奪下「2016 全國名米產地冠軍」。

在台越光「橘越淮為枳」 分子標誌輔助選種

林彥蓉指出,由於臺灣夏季日照時間較日本短,使越光米生育期變短,不到50 天就抽穗,致使越光米於臺灣種植,有「橘逾淮為枳」之劣勢。

臺灣種植的越光米因提早抽穗開花,造成產量偏低、口感偏硬、米質不如日本原產地的情形,連帶影響農民栽種意願。

林彥蓉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利用分子標誌輔助回交選種(marker-assisted backcrossing, MAB)技術,以非基因改造的方式,將越光米品種導入臺灣優良水稻品種―「台農67 號」特有的「日長不敏感基因」,育成適合於臺灣環境栽培的優質品種。

台農67 號屬中晚熟,生育特性強桿,產量高,對抗病蟲害能力強,適應性廣,曾是臺灣地區栽培面積最廣之品種。

林彥蓉先以分子標誌技術進行基因快篩,找出台農67 號延遲抽穗開花( 長生育期) 的基因標誌。

以臺農67 號為貢獻親,越光米種則作為輪迴親,以傳統「回交育種」方法,將貢獻親與輪迴親進行交配,並篩選出保留有臺農67 號( 貢獻親)的長生育期基因之子代。

將篩選後之子代米種,回頭再與輪迴親( 越光米) 交配,同樣再選出後代具有長生育期基因者,繼續再與輪迴親種進行回交。

林彥蓉進一步解釋,分子輔助選育其實分成前景選拔與背景選拔。透過前景選拔,篩選出保留台農67 號長生育期基因之後代植株。為恢復越光米的基因背景,將越光米作為輪迴親種,並在每個世代中進行背景選拔,以保留優良基因與米質。

在回交後代中,持續以分子技術選拔出相似越光品種之米質的優良基因單株,推出品質直逼越光米,又適合本地種植的水稻新品種。

臺南16 號保留超過90% 的越光米基因背景,「我們沒有汰掉過多台農67 號基因,因為台農67 號本身其實也是優良品種,沒有必要特別把它汰掉,」林彥蓉說。

臺南16 號抽穗期延遲兩到三周,產量較過去增加3 成以上,明顯改善越光米早熟、產量低缺點林彥蓉表示,「用分子輔助育種,不但大幅縮短傳統的稻作育種時間,更有效避免基因轉殖所帶來的風險與爭議,也能培養出適合臺灣環境生長的品種。」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5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