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解放」嘻哈 中共當更開放包容

Foto

有些人還記得,蔡英文2016年選前曾與知名饒舌(Rapping)歌手大支合作,第一次開口唱台語饒舌樂。大支以饒舌音樂慣於批判社會的精神唱著「我知你非常累,眼前一片茫,天光前都最暗」,緊接著蔡英文回唱:「有一天,一切都會不同」。雖然蔡英文的饒舌有些彆扭,但搭配當時激情的選舉氣氛,這句話暗示了肯定會到來的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讓年輕支持者聽得熱血沸騰。

饒舌是嘻哈(Hip-hop)文化的重要元素,於青年族群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嚴肅的政治圈偶爾「借用」嘻哈元素在台灣並不罕見,馬英九也綁過頭巾、穿過寬衣垮褲,與年輕人拉近關係,這一點連中國大陸也不例外。兩年多前,網路出現一段用饒舌演唱中共官方「十三五」政策的音樂短片,因為一改中共一貫宣教色彩受到推崇。「嘿!有沒有聽說中國最近什麼話題最酷?是習大大的new style 是的還有捏?是十三五十三舞那是什麼舞?」彼時,中共聲稱其「讓『十三五』規劃變得琅琅上口、通俗易懂」。

然而,兩年後的2018年初,因娛樂圈的一則性醜聞,中國大陸整個嘻哈音樂面臨滅頂之災。《人民日報》等重量級喉舌的厲聲譴責、主管機關廣電總局發佈「四個絕對不用」禁令(即「對黨離心離德、品德不高尚的;低俗、惡俗、媚俗的;思想境界、格調不高的;有汙點有緋聞、有道德問題的」這些演員堅決不用),各播放平台暗中撤戲……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之下,這一舶來品似乎將夭折。然而,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的存在被視為對中國大陸主流價值觀的衝擊甚至挑戰,這是否符合其角色定位?

中國曾因鎖國「挨打」,也在一百多年近代化過程中因深陷文化保守和開放的自我糾結中而延緩成長。改革開放向西方世界打開門戶,中國大陸大發展的同時,也在經歷文化淨流入時期的思想衝擊,到文化對流、甚至輸出的歷史嬗變。

然而,嘻哈文化的挫折似乎讓人看到中國大陸徐徐重新關閉的大門。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必要檢討單一民族國家的狹隘性,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健康心態主動積極迎接世界多元文化。這是一個成熟自信大國應有的心態。

嘻哈文化等於叛逆?

嘻哈文化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市南布朗克斯以及哈林區。這是當時兩個擁有大量非洲裔和拉丁裔黑人的貧民區。二戰後,普遍的社會問題、大工業和科技對人性的異化,催生「垮掉的一代」率先發難反思美國的政治文化。

繼而,在美國遭受普遍歧視的非裔一方面在1960年代掀起規模最大的非裔自我認同與平權運動;而在另一方面,迫於生計、懷揣不滿的非裔青少年以街舞、饒舌等形式進行自我表達,宣洩對既有社會秩序的不滿,其中渲染性、暴力、犯罪等情節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中。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嘻哈,可以看作是在白人主導的美國主流價值觀外,頗有文化破壞性的草根次文化形態,嘻哈文化內蘊的對現實不合理性、反體制、反菁英氣質與生俱來。

其實,無論嘻哈抑或其他,任何新興文化形態都是對既有意識形態或價值體系的突破與挑戰,這就必然埋下矛盾、衝突的伏筆。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或遞進,所有建構其上的文化形態必然要因經濟基礎(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必須說明其中兩個關鍵。其一,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橫向傳播成為現實,對於被闖入者而言,它可能成為一種突破和闖入的異質基因。但歷史經驗證明,每一種文化形態都存在本土化和同質化的激烈碰撞。其二,曾經的「闖入者」透過主動和被動的融入,在很長的時間內,可以而且完全可能匯流到主流中。

具體而言,當初嘻哈傳入中國時,作為一種「闖入者」的異質文化存在,但並非作為既有穩定體制的直接挑戰者。近十年內,嘻哈文化正在由地下轉入地上,2017年出現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應被視為一種助力。正是在此過程中,饒舌音樂也在接受「中國化」的改造,其反體制破壞力或者被置換對象,或者不斷匯入主流,弱化其批判性和攻擊性。

繁榮奠基於寬容

喬治.邁可(George Michael)及其搭檔安德魯.瑞吉里(Andrew Ridgeley)共同組建的英國搖滾組合「轟!合唱團」(Wham!)1985年4月在北京演出。這是西方搖滾樂第一次登陸中國大陸。一年後,「中國搖滾教父」崔健以一首《一無所有》,為中國搖滾開啟一扇大門,不過他的成長,也幾乎就是中國搖滾樂被封殺的坎坷命運記錄。

在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裏,貫穿整個1980年代的,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汙染」與堅持改革開放,猶如當時推動中國蹣跚前進的兩條腿交替行進。搖滾樂演唱現場的感染性和煽動性被視為一種「革命煽動」。這種激烈與緊張的政治衝突,一直延續至1990年代,甚至更久。

相似場景不斷上演,搖滾樂所渲染的集體無理性和破壞性,在「嘻哈時代」被更多地改造為「虛無」與解構,但這似乎未能改變其命運。先是廣電總局「四個絕對不用」,導致整個嘻哈圈噤若寒蟬。

回顧歷史,但凡中原王朝的統一強盛時期,無一不是以開放姿態寬容各種文明成果。漢唐之所以成就當時帝國壯大、明清何以施行海禁後每下愈況,之中有其必然邏輯。從鴉片戰爭後,中國便一直在反思當年「閉關鎖國」造成對世界的無知和傲慢導致落後,落後則導致挨打甚至被肢解。

1949年中共建政,中國大陸被西方世界封鎖,而「文革」之亂更讓中國大陸幾乎重新回到閉關鎖國的境地。於是,當1978年國門洞開,中西方的落差絕不僅止於經濟和科技發展上,還包括文化領域,而資本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和價值體系的侵入或傾瀉,便成必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陸發展的一大關鍵在於吸納外來文明之一切先進成果。在這時間點,中國大陸不能再以對未知的恐懼心理而回頭走向保守。況且,在回歸世界中心的背景下,中國大陸選擇繼續謹慎保守的態度,還是更積極開放、包容多元的態度擁抱世界?這是一種考驗,而「嘻哈文化遭封殺」則是一個教訓和試金石。

過去40年中,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改革中,執政者該如何用好「有形的手」治理社會,即習近平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切問題之關鍵和核心。「治理」是非常精細化的科學過程,中共要從思維上避免官僚主義,動輒得咎,一禁了之,重蹈「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以偏概全,上綱上線」的覆轍。

對嘻哈文化,其在中國大陸扎根、發展、變異、衰落是「市場化選擇的行為」,而非行政壟斷的範疇。儘管嘻哈文化至今仍存在著低俗、庸俗元素,衝擊主流價值,但這屬於引導和糾正範圍,而非「幹掉嘻哈」,因噎廢食。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