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民進黨政府繳出GDP成長、勞工平均薪資成長等「漂亮」的經濟數據,但聽在多數民眾耳裏,這些數據卻是諷刺、無感的幹話。隨著最新薪資中位數統計出爐,讓人更加清楚明白,為什麼民眾會產生憤懣的情緒?為什麼經濟成長,人民卻無感?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在最新公佈的「2017年薪資中位數及分佈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的「平均數」為月平均5萬元;然而「中位數」平均每月薪資卻僅有3.9萬元。這樣的差距代表著什麼意義?意思是,全台756萬名受雇者中,有半數人的薪資就算加上年終獎金和超時工作的加班費,平均月收入仍未達3.9萬元。
那這5萬元的「平均」,又是從何而來?
平均薪資 不接地氣
平均月薪5萬元這個數據爭議,始於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2018年的國際勞動節時提及。此外,在行政院召開的「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中,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更拋出,「2018年第一季的平均實質總薪資為5.9萬元,逼近6萬,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的統計數據。賴清德8月在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也曾稱現在的平均薪資已達4.8萬元,因此他向民眾表示,談薪資時若低於此,可向資方據理要求:「你這給的薪水太低了!」
雖然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官員們所主張的平均薪資,並沒有捏造或錯誤引用,卻有刻意操作之嫌。這些官員誤以為平均薪資能反映多數勞工的薪資水平,喜孜孜地貼出來昭告天下,結果完全沒有貼合人民的生活感受。民眾看了這個數字只覺得惱火,也讓不少低薪青年到行政院前「集體道歉」表示:「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數!」
隨著薪資、收入差距的擴大,平均數不再能說明一般人的薪資水準。因為平均數容易受到統計樣本中的極大或極小者的影響,而缺乏參考意義。在歐美以及許多國際上的經濟統計,早已改用中位數來反映一般薪資水準。台灣的薪資平均數被少數的高薪者拉高,也解釋了為什麼多數民眾會對政府高層所提出的數據無感甚至反感。
民調專家、政治學教授洪永泰曾從統計學的專業角度撰文指出,政府高層的薪資統計之所以會引發爭議,就是「平均數惹的禍」。他認為,舉凡分數、身高、體重、年齡、薪資、收入等,中位數都是最好的指標,百分位則更明確、解釋力更強。否則不但沒說明真相,反而會形成誤導。
相對的,薪資中位數能避免失真的問題。因為它是把薪資高低排序,處於最中間的一個數據,例如101個受雇者薪資排序,第51名的薪資就是薪資中位數,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約50%的人高於這個薪資,另50%的人低於這個薪資。
中位數的統計意義
近幾年,政府才開始對外提供受雇者的中位數薪資統計。在2018年年底時主計處公佈了2017年的薪資中位數統計,把受雇者薪資由低而高的排序分成10組,可分為9個分界點,第一分界點為低薪代表,平均月薪為2.2萬元,第五分界點為中位數代表,平均月薪為3.9萬元,第九分界點為高薪代表,平均月薪為9.1萬元。
從十等分位組觀察,可知有半數勞工的平均月薪不到3.9萬元,近七成的勞工月薪不到5萬元;未達平均數的人數佔比,六年來,從65.09%增至66.28%。
根據現有統計資料,2017年的薪資中位數名目上比起2012年的3.6萬元只多3,000元、成長至3.9萬元,但這數據並未計入物價變動;更該注意的是,中位數薪資離平均數越來越遠,中位數群體和高薪群體之間的所得差距也日益擴大。
不論是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差距,或中位數與高薪間的差距,都創下6年來新高;反映出台灣受雇者薪資慢慢的向低薪集中,且分佈日益不均。因此,相對於主張6年來「創新高」的薪資中位數,如何改善薪資差距創新高的情形,才是執政者在看待數據時該重視的部分。
2012年至2017年「中位數薪資占平均薪資」的比重從79.7%逐年下降至78.3%,而中位數群體與高薪群體間的所得差距也逐年擴大,2017年第9分界點的高薪群體薪資,已達中位數群體薪資的2.3倍。台灣已經處於富者越富、窮者恆窮的所得結構中。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近年薪資差距確實有擴大的現象,平均數容易受到極端高薪者影響,而中位數群體的薪資成長較緩慢,高薪群體成長較快,所以中位數和平均數的差距才會擴大。在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度高的行業如高科技、醫療業等,容易產生極端高薪者,而其他產業的薪資仍處於凍漲狀態。
在僅有少數行業別的受雇者薪資有明顯的增長,但多數受雇者薪資未能受惠於經濟成長果實的情況下,台灣社會近年出現了嚴重的「相對剝奪感」與「仇富」心理就不讓人意外了。日前人民對蔡英文雇用的「口譯哥」不滿開炮,背後情緒何止是蔡英文的「用人爭議」,更多的,恐怕還是低薪族對於現狀的怒吼。
玩弄「數據」 難平民怨
中位數薪資雖讓我們了解到政客如何操弄統計數據來掩蓋問題,清楚「平均月薪有5萬元」的說法從何而來、為什麼不能獲得大多數民眾的共鳴。但若要更清楚說明「相對剝奪感」的根本原因,則須進一步從GDP的分配不均來看。
嚴格來說,薪資分佈處於第9分界點總年薪109萬元,平均月薪9.1萬元的高薪者,也實在稱不上「極端高薪」。考量台灣排行世界第三的高工時,以及相較同級經濟體的高勞動生產力,目前統計中可見的低薪、中位數、高薪者的薪資都偏低。直白地說,「口譯哥」擔任外交官的21萬元月薪,放眼上海、新加坡、香港,都不會讓人覺得多了不起。
從台灣的GDP成長表現而言,不止蔡英文執政期間有成長,近20年來,除了2000年網路泡沫化,以及2007年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台灣經濟都維持成長。但「企業營業盈餘佔GDP」比重一路攀升的情況下,「勞動報酬佔GDP」比重則相對一路下滑。雖然這是全球性現象,但台灣的勞動報酬佔比,不僅比全球的中位數低,也低於香港、新加坡和南韓。
2020年民進黨若想繼續執政,必須趕快睜開被資本利益蒙蔽的「左眼」,正視台灣多數勞工薪資低於平均數、與經濟成長嚴重脫鈎的問題。而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構當前這個「經濟成長,人民無感」的社會、經濟規則,而不是把無法描繪民眾真實生活品質的數據當作引以為傲的政績,繼續說「幹話」。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