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闢長照財源 蔡英文鼓勵吸菸?

Foto

在推出失能、老年長期照顧政見時,蔡英文對社會大眾提出呼籲說:「有一天我們都會老,那誰來照顧我們?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提供完善的、多元的照顧體系跟服務,讓服務就在社區中,走到家庭裏。」

為擴大長期照顧服務,2016年6月衛福部提出「長照2.0」政策,並決定以稅收制辦理。為籌措財源,民進黨政府最終決定以調漲菸稅因應,於是自2017年起,每包香菸的售價隨之調漲20元。

在「什麼都漲,唯有工資不漲」的社會背景下,菸價的調漲確實加重了基層癮君子們的經濟負擔,激起不小的民怨。這也是為什麼蔡英文在2018年底檢討九合一敗選時,曾設想推出一款「平價菸」來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的原因。

眼看2020年總統、立法委員選舉將至,為爭取基層民眾的支持,部分民進黨立委在3月決定提案修法調降菸稅,國民黨也有立委支持提案,然而這種「選票導向」的修法提案卻意外的激起了反對聲浪。

執行長照政策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衛福部沒有調降菸稅的規劃,強調政策不會動搖;反菸團體董氏基金會則痛批調降菸稅是「顢頇愚蠢,令人難以置信」,簡直是國際笑話。

長照缺口將日漸沉重

關於調降菸稅與否,目前的討論和批評主要仍聚焦於調降菸稅背後的選舉算計,以及這是否將助長吸菸人口、抑或是對於長照財源將造成的影響。然而,諸般討論卻嚴重忽視了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把菸稅當成長照政策主要財源的做法究竟是否適當?

隨著高齡和少子化趨勢,政府如何打造一個老年長期照顧體系,是不論誰執政都要面對的社會福利課題。台灣在2018年65歲人口已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據國發會推估,2026年時,台灣的老年人口將超過20%,而進入超高齡社會。

此外,衛福部推估,當前台灣5歲以上的失能人口有82萬人,失能率約3.63%,2025年將增至100萬人,失能率提高至4.40%,到了2051年更將攀升到188萬人,失能率將近10%。很清楚地,隨著社會快速老化,民眾對長照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強烈,也意味著長照支出將越來越沉重。

目前,長照的財源包含了政府的公務預算,及來自指定稅收來源的長照發展基金,衛福部指出,長照發展基金的財源,包含菸捐(菸品健康福利捐,每包菸約收取新台幣20元,其中約8%用於長照,但2019年4月後將縮減至5.1%)、菸稅(每包菸稅額約台幣32元)、遺贈稅、房地合一稅等,其中菸稅的占比將近八成,是基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據統計,2018年長照發展基金會的實際收入超過360億元,當中菸稅就超過280億元。

菸稅是「不穩定的流沙」

為什麼說菸稅不適合作為長照財源?除了它們有財源不足和難以永續的問題外,就稅負的性質而言,也不符合租稅的公平性。

首先,我們必須回頭審視課徵菸稅的原意為何?加重菸稅,無非是要它發揮以價制量、寓禁於徵的功能,來減少吸菸人口、防治菸害,絕非是寄望它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更別說是指定用在跟菸害防治毫無相關的政策財源。

按菸稅政策的原始目的,加重菸稅後將有助吸菸人口減少,但政策奏效的結果,也意味著菸稅收入將會遞減。但我們清楚了解到,要滿足和完善民眾的長照需求,有賴於長期和穩定的財政收入。實際上,台灣的菸品消費也確實逐年下降,立委曾銘宗便曾在3月公開表示,台人過去每年菸品消費量約17億包,但2017年菸稅提高後,2018年的消費量已減少3億包,約為14億包。由此可看出,當加徵菸稅的目的成就越高,長照基金的收入就會越少,菸稅與長照完全不能相輔相成。

換句話說,若寄望以菸稅支應長照,邏輯上豈不是希望吸菸人口增加?否則政府又如何獲得充足的財源?這也是為何長照政策會招致「吸菸救長照」的罵名。

此外,在工資停滯和貧富差距擴大的現況下,若企圖以大幅調高菸稅來增加長照基金收入,結果並不一定能有效降低吸菸率,反而可能進一步衍生非法和走私菸品氾濫的社會治安問題,來路不明的「白牌菸」,更是提高危害吸菸者的健康風險。

再者,台灣本地的長期研究也清楚指出,菸稅是屬於「有錢人不怕,窮人負擔重」的「累退稅」,並無促進社會公平、財富重分配的效果。在抽菸者以受薪甚至藍領階層為主的情況來看,長期而言,稅負累退程度有加劇的現象,最低所得家庭與最高所得家庭,菸稅支出占可支配所得的百分比差距逐年擴大,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與收入最高的20%家庭相較,平均相差近三倍。

2016年,長照財源在幾經波折下,從原先以營業稅、房地合一稅,最後改以菸稅為主要收入時,知名財稅學者就曾點出其中的問題。如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就認為,用漲菸稅來支應長照,在財稅角度上不符社會重分配原則;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孫克難在《流沙上的長照財源》文中指出,政府把長照財源建立在像菸稅這樣「不穩定的流沙」上,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須改革「小政府」稅制

面對菸稅是否調降所暴露的長照財務危機,蔡英文及民進黨團必須重新思考的是,到底什麼樣的財源才能永續?並兌現蔡英文提出長照財源應具「社會重分配」效果的承諾。顯然,菸稅並不是個好的選擇。

長期而言,長照服務若要讓民眾「看得到、用得起」,參考同樣以稅收制支應財源的北歐社會,我們了解到「長照支出占GDP百分比」至少必須占2%以上,例如芬蘭為2.2%、丹麥為2.3%、挪威為2.4%,瑞典甚至達3.2%;而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經濟體的平均規模,也有1.7%。台灣目前靠菸稅支撐,每年預算僅330億,約占GDP百分比0.18%的財政規模,明顯是遠遠不足的。

讓長照支出提高至GDP百分比的2%以上,有政治人物可能會說,這樣的想法很好,卻以各樣的理由推遲改革,並稱政府難以負擔如此高昂的長照財源。但實際上,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來說,絕不是「患寡」的問題,而是「患不均」。

什麼才是足以讓長照政策可持續的財源模式和稅收選擇?是改以社會保險制,還是繼續維持現行的稅收制或採混合制?不論財源模式為何,蔡英文和民進黨團無法迴避的是,如何做出政治選擇,改革租稅負擔率嚴重偏低,且高度扭曲、偏袒資本家和富人的不公平稅制。

唯有政府能擁有健全的財政,讓長照服務的公共財源能提升到一定的規模,才足以點亮台灣勞苦大眾的晚年希望,並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而非像現在總以「勸世」口吻要求從事長期照顧的工作者,抱持著「做功德」的心態來忍受低薪。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