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林心如事件 折射的台灣影視產業困局

Foto

女星林心如主演的浪漫愛情劇《我的男孩》因接受文化部電視節目製作補助,而被指涉領取了「台獨津貼」,一度自中國大陸視頻網站騰訊下架。雖然到最後成功復播,但在停播期間已引起台灣影視圈的惴惴不安。

台灣電影、電視劇在中國大陸被禁並不是新聞,這起事件卻讓許多人清楚的意識到,台灣影視產業環境的惡化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台劇的生存現實

2016年《我的男孩》獲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及產業局節目補助和5.1聲道雙向補助,共獲得新台幣2,120萬元,佔總投資6,000萬元的三分之一。在台灣電視劇單集製作費約落於40萬到200萬元區間的情況下,文化部的經費補助確能有效填補資金缺口,成為電視劇能否順利開拍的關鍵。

在兩岸市場規模差距的現實下,台灣電視劇製播時考慮的一大重點,就是能否兼顧中國市場,因此在劇中符號的設定、措辭的運用、演員的挑選運用都會特別小心,免得踩到大陸官方的「紅線」。

而《我的男孩》一劇以熟女和少男愛情為主軸,照理說不涉敏感政治議題,僅因領取補助就被下架,因此引起了軒然大波。「所幸」最終大陸官方並未將領取台灣文化部補助金的電視劇定調為台獨。

而《我的男孩》一劇以熟女和少男愛情為主軸,照理說不涉敏感政治議題,僅因領取補助就被下架,因此引起了軒然大波。「所幸」最終大陸官方並未將領取台灣文化部補助金的電視劇定調為台獨。

在宣佈《我》劇下架的訊息一出,林心如工作室立刻發佈聲明,強調「林心如台獨」等訊息純屬惡意造謠、嚴重毀謗,林心如以前不會,以後也不會支持任何「台獨」言論及行為,並提出要針對造謠的網友採取法律訴訟的強硬手段。

內容自我審查 藝人忙「切割」

近幾年台灣藝人在被貼上「台獨」標籤後,不論是出於自願或怕影響電視劇、工作團隊,切割的行為屢見不鮮。從歌手張惠妹因在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主唱國歌而被封殺;到戴立忍、吳慷仁和盧廣仲等因參與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而被指稱為台獨;再到周子瑜事件。台灣民眾開始逐漸「諒解」這種「身不由己」的選擇,就跟逐漸習慣台灣跨年節目再也請不到台灣當紅藝人,大牌歌手都到大陸跨年一般。

逐步習慣的還有那條「紅線」的存在。在2017 年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的台灣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在愛奇藝台灣站不到兩天就被下架,《他》片導演鄭有傑表示,愛奇藝的行為形同畫下了一條看不見的「紅線」,未來創作者考慮與愛奇藝合作時,會有「要時時自問是不是踩到紅線」的驚恐和慌張。何以愛奇藝會自我審查?還不就是考慮到對岸市場!

在市場現實考慮下,台灣戲劇製播時選擇遵守「紅線」、影視人員自劃「紅線」以示清白,再再顯示影視產業不再只是影視製作的問題,而已演變成與兩岸政治關聯密切的經濟和產業問題。

在兩岸影視產業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台灣政府卻沒有清楚認知到其中困局的嚴重性。

文化產業 不只是文化問題

台灣的電視劇曾經走過「偶像劇王國」的黃金年代,從2001年開播的《流星花園》為首,開啟了黃金的10年,《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等等偶像劇的成功不只成功銷往語言相通、文化相似的中國大陸,在華人圈,「台劇」一度是品質保證,更曾成功外銷東南亞。

製播大量偶像劇的三立電視台更是創辦了《華流》雜誌,舉辦「華流大賞」,希望把台灣打造成華流輸出國,力拚韓流,欲在亞洲地區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中國大陸電視劇挾高預算、高製作規格,已經漸漸取代台劇在華人圈的優勢。2017年華流大賞停辦、《華流》停刊,台劇在華人圈不再吃香,兩岸電視劇規格差距更逐步拉大。

台灣電視劇面臨的困境事實上也是台灣電影、綜藝節目等產業正面臨的問題。在語言互通、文化相似的情況下,台灣被蠶食鯨吞的不僅只是華人圈的影視文化產業市場,當影視人員一個個表明政治立場,電視劇內容一齣齣要在符合中國大陸規範的題材內選擇,中國大陸又大量製作一集預算就勝過台劇全劇總預算的高規格電視劇,台灣失去的不僅僅是話語權、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更有可能失去下一代台灣人的認同。

試想,當台灣年輕世代從出生開始接觸的都是陸綜、陸影、陸劇,追的是大陸的明星,要如何形塑對台灣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議題從來就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在這一個世代的記憶裏若沒有台灣流行文化的存在,又談何認同?

30年交流 台灣影視如何再突破

去年恰逢兩岸交流30 週年,11月在台灣舉辦的海峽兩岸廣電影視文化展中,九州文化傳播中心主任王明鑒引述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來比喻兩岸文化交流更早於政治、經濟交流,更感謝當時較為發達的台灣影視產業從業人員將技術和衝天幹勁帶到中國大陸。

只是在這30多年間,情勢已翻轉,中國大陸的影視產業逐步從複製台灣、南韓的成功經驗到走入「內容為王」的原創時代,在意識到智慧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的重要性之後,不惜砸重金以培植良好的內容,讓影視產業得以更加蓬勃發展。

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互聯網快速發展並掌握網路電視(OTT)在線影音串流平台的先機,台灣的影視產業卻受限於市場規模、資金短缺以及落後的法規,造成許多影視工作者出走以尋覓更加寬廣的舞台。林心如事件風波過去之後,影視產業的困境猶在,比起過去只批評藝人的切割態度,台灣社會開始有更多「我們的影視產業到底怎麼了?」這樣的質疑聲。林心如事件若能帶來更多對台灣影視產業惡化的反思,並且能夠將之轉化為產業復興的決心,將比各種謾罵都來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