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由文化破碎談成功老化

Foto

余董事長,回想民國七十二、七十三年,還記得我們《工商時報》舉辦「中國式管理」會議嗎?中研院楊國樞、李亦園院士倡導我們應該有自己文化的企業管理,而不是一味抄襲。今日台灣長照經歷,多向日本、歐美取經,但僅學習皮毛,並未處理核心價值及文化上的差異問題。

過去家庭往往將重點放在教養子女而忽略「老」的部分,而且在成員多的大家庭形式中,老年人照護由親族分擔,但到了小家庭、核心家庭,問題便越來越嚴重。

根據統計,在今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共三一三萬人,占總人口的一三‧三三%。更重要的是,下一個世代,五○歲到六○歲的人口是五一八萬,再下一個世代,三十五至四十九歲的有五六七萬。這些數字層疊代表的是壓力。最新的平均餘命已經到了八十歲,可不健康餘命平均也到七‧三年,表示老化速度前所未有地迅速。過去平均餘命大概不到六○歲,但本世紀,我們便超過並到七○、八○歲。

像法國,老年人口比例從七%到十四%,共經過了一二六年,但我國可能只有二十四年。更大壓力是老年人口比例從十四%到二十%,很可能只有七年,將是世界第一。這意味世界老化的速度,台灣將可能會超越日本。尤其是十四%到二十%這個階段。法國即使有一二六年的時間,但它今日仍有照顧人力不足的壓力。

二○一八年預估有三四四萬的老人,占十四%,而到二○二五年,有四七三萬老人,預估那時候是二十%。在人口壓力下,失能跟失智的問題接踵而來。所以如何健康老化、成功老化,跟活躍老化,就變得非常重要。

學習變老 重建老年生活圖像

在一九四九年至六○年前經濟困窘的情況之下,大家對於「老」往往欠缺學習。過去嬰兒潮一代以及他們的父母沒有選擇,必須面對經濟壓力、小孩子的成長,所以犧牲掉學習其他技能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壯年要怎麼學習照顧年邁的父母?

我們的人生目標在剛開始由別人幫我們設定,一旦到了退休,我們如何為自己規劃人生成為新問題。過去常忽略,臨老察覺為時已晚。台灣老人常有幾種圖像:在安養院裡的團體式活動、在家裡或安養機構被約束四肢、被外傭推著在社區公園裡孤單曬太陽。如果我們文化對老是這樣的態度,將來是很悲哀的。如果僅由政府一味告訴民眾要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照顧體系,家庭則不需要擔負任何責任的話,政府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政府是否有這麼大的財政可以支出呢?

小孩代表希望,老人代表退化和凋零;小孩是可支配的,老人只好任其發展。我們有台大兒童醫院、長庚兒童醫院,但全台灣沒有一家老人醫院。

做自己的生存工程師

對於健康老化、成功老化,重要的是隨時隨地。但問題是,當我們文化裡面欠缺如此因素的時候,要如何開始?我鼓勵老年人應該做自己的生存工程師。

很多老人退休後因缺乏目標感到茫然憂鬱,我們應鼓勵他們設立人生目標,並學會利用老人扶持科技和環境來彌補身體上的不足,減輕子女負擔與他人困擾,自己健康與人生自己負責。如果老年人有此意識,社會的負擔將會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