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問題意識帶動施政意識 地方結合大學輔助社區

Foto

強化問題意識 建立空間觀

面對目前高齡社會的討論應從人口結構趨勢談起:首先,社會對高齡、少子化並沒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如何強化問題意識是關鍵;第二,政府、社會對於高齡、少子問題欠缺空間觀。因為空間背後的影響因素多而廣,來自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成長經驗、文化積澱皆會有不同面向地看待老化、處理老化的方式。欠缺空間觀,會造成空間資源不平衡,使政策變成數字化的均值想象;第三,未具體考慮問題的承載者、行動的施行者是誰。在我們的文化中,老化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故而導致此問題被忽視,習以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處理問題。未來親屬變少,我們這一代老化怎麼辦?我常笑稱自己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這就是世代的差異。

目前處理高齡化問題未能提到經濟社會的高度,提擬「生活計劃」,年輕人照顧老人可以是一個事業。我認為照顧老人、少子化的解決要在地方縣市政府層級。例如長照十年二‧○需要二三○○個據點,據點的設立需由地方政府盤點,如何規劃空間內部的佈點需要實地考慮。但目前看來,還未見鄉鎮長官們把處理老化當作施政目標,對人口結構的年齡分布尚未見著力。「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施政意識」。面對人口變動對鄉村的衝擊,調整城鄉發展策略,要不斷摸索新模式,我認為可以努力的方向:

建構地方新模式 引進大學、社區、初老投入

第一,宣揚並正視高齡問題的存在事實。二○一四年日本作家增田寬著作《地方消滅論》,曾造成日本舉國嘩然,引起各方專家、學者與民眾諸多討論,安倍政府因而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因此,我們也要鼓勵地方政府多談論,包含如何處理照顧大量老人,透過對話來收集可行的作法。

第二,通過政策讓鄉鎮成為問題承擔者,鼓勵他們思考自身問題。依我觀察,中南部一些鄉鎮的行政能力尚很弱。地方政府應該與地方大學合作,藉由大學人才帶動,建立起學府與地方行政機構連動合作的長期機制。

第三,讓社區營造團體共同思考高齡問題並「強化生活圈」。目前較佳的社區營造重點多置於產業、環境美化,社區幹部還沒有能力把高齡問題作為社區營造的思考核心。

最後,嬰兒潮世代正值退休年齡:面臨初老問題的一代,往日經濟奇蹟、城市化由嬰兒潮世代所創造,他們的經濟基礎很好,需要由子女負擔照護的比例也不高。相較前一代,更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生活。因此可以鼓勵他們消費、再就業,對養老的需求與選擇可成為鄉村發展的正面助力,這特殊的一群可成為城鄉遷移的機會與發展。

在前瞻基礎城鄉建設裡,有個項目是城鎮之心,它把相關設施放在中型市鎮,企圖使中型城鎮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鄉鎮。其中,改善交通,重視公共建設的部分,應該把高齡友善當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