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國有了 金融穩定錨

Foto

空手控股上市公司、50倍高槓桿,這是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嘴裏典型的「野蠻人」。並不是別人,是華人圈家喻戶曉的「還珠格格」趙薇和她丈夫。2016年12月底,龍薇傳媒與萬家文化第一大股東萬家集團宣佈,將以30.6億元人民幣的總價,併購上市公司萬家文化(現更名為祥源文化)29.13%的股份,萬家文化當時市值120億人民幣。而取名自黃有龍、趙薇二人名字的龍薇傳媒,剛剛在2016年11月2日註冊,註冊資本僅為200萬元,大股東趙薇持股95%。

一個註冊資本僅為200萬,且註冊剛1個多月的空殼公司,竟要拿出30億併購A股主板上市公司,並將萬家文化股價炒得一路飛天,衝至25元的高價。就在龍薇傳媒發佈公告大半個月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還專門發表講話,「你用來路不明的錢從事槓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去年9月,中國證監會剛剛修改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相關文件,嚴禁忽悠性、盲目性、高槓桿併購重組,打擊「炒殼」。但,罔顧證監會和劉士余的表態,任性的格格就是要頂風作案……

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再次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昔日規定「5年禁入股市、罰款60萬人民幣」的罰則真是太輕。檢視中國官方對穩定金融體系的態度和做法,不妨從11月8日成立的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委)及其第一次全體會議說起。金穩委第一次會議自我定位了五大職責,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守後門防偷襲」。

新委員會的結構性問題

從決定設立「金穩委」的背景開始分析,才能更加理解這個機構的意義。中共一貫的行事風格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當各部門在協調和執行層面難以取得進展的時候,就會成立新的權力機構,也就是建立新的「組織」。

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為滿足實體需求而大幹快幹的階段,這是一個普遍共識,民眾對金融市場和資產方面的需求與日俱增,並且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化趨勢,整個社會無論從財富分配的角度,還是創造財富的角度,對於金融穩定的管理已經成為政策的當務之急。

正是因為中國國內金融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刺激了整個監管層面的思考。從近年來中國保監會、銀監會和證監會的人員調任和反腐情況看,中國金融市場的分業監管,令一些機構帶來了巨大的權力尋租空間,直接影響到金融穩定,尤其是保監會主席等職位出現的問題,為金融監管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金穩委的設立,無疑就是為了要將金融監管改革進行到底。目前中國有一些輿論認為,持續加強監管,去槓桿政策的延續,就會導致金融不穩,乃至出現系統性風險;但是站在國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所謂的短期陣痛,不能以犧牲和浪費國家信用,以及失去金融戰略資源為代價。成立金穩委的目的,就必然是要讓金融領域監管政策持續趨緊,而非放鬆。

金融市場的監管未來具體如何去實施,對各行業的影響在什麼地方,還需要具體分析,但是整體來說,從分業監管走向功能性監管是個趨勢,對房地產、債券、股市、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市場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未來只要定性為金融業務,就可能要受到非常嚴格的監管,無論以創新的名義,還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的名義,只要屬於金融業務,就牽扯到金融穩定,就要管。轉變的方向在於,監管機構將針對業務進行監管,而不管從事這些業務經營的機構性質如何。政策空白,以及各監管機構投機鑽營帶來的套利空間,可望進一步降低。

按照大陸官方說法,設立金穩委,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並且強化監管問責。這幾句話就是重點,其他的說法則是大同小異,關鍵是如何協調和執行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金穩委未來將是中國金融監管和金融重大政策層面的最高權力機關,央行次之,但要強化央行的宏觀調控和防範金融風險方面的職能。另據消息人士透露,央行未來的另一個職責是搞研究、提建議、做智庫,而不是「統領」三會(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而三會則將成為具體執行機構,其權力被進一步削弱。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

短期目標和長期規劃

未來金融領域重大改革的推進,開放戰略的提出,一行三會的協調和管理,重要金融相關項目的審批等等,都可能成為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分內之事。

近十年來,中國金融業快速發展,為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近幾年,「穩增長」基調下偏寬鬆的政策環境加速了金融部門擴張。2016年底,中國廣義貨幣(M2)總量為22.34兆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M2 之和(兩國各為13.28兆和8.19兆美元);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達到33兆美元(歐元區、美國和日本分別為31兆、16兆和7兆美元),中國銀行業總資產是當年中國GDP的3.14倍(歐元區、美國和日本分別為2.8倍、1.16倍和1.48倍),均遠遠超過歐美水平。

此外,中國金融業產值佔GDP比重從2006年的4.54% 增加到2016年的8.35%,已超過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水平(2016年三國金融業的GDP佔比分別約為8.1%、7.3%和5.2%);2016年,金融業上市公司淨利佔全部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5.64%,而在代表大盤藍籌滬深300指數公司中,金融業淨利佔比高達近66.55%。

這組數據表明,無論從金融規模或佔比看,中國已是金融發展大國。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金融業產值和淨利佔比過高,金融業(尤其銀行)已過度擠佔實體經濟利潤,存在過度金融化傾向。

從這個角度理解金穩委,名稱中既包含了「穩定」(對應於金融監管和防範風險),又包含了「發展」,意味著這個部門的職能,要比原先認為的僅僅是統籌協調監管來得更為全面。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習文分析官方公佈的五大職責,指出,如第一條職責:「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意謂只要是中國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決策,都是委員會落實的職責。近年來中國金融亂象頻發,金融創新一度超前於金融監管,當前國務院對金融工作的重點才會落在加強監管,雖然是委員會的重要職責所在,但並不是唯一職責。比如十九大提出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都是委員會需要落實的內容。

再如第二條:「審議金融業改革發展重大規劃」,更直接地賦予了金穩委除監管以外的重要職責—審議(而不是制定)金融業的改革發展重大規劃。

又如第三條:「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協調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相關事項,統籌協調金融監管重大事項,協調金融政策與相關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這一條相對於前兩條具體得多,確實點到了「監管」,但用詞仍位於「改革發展」之後。

之後的三項具體任務,一是對於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用的詞是「協調」,而沒有「統籌」,意味著貨幣政策制定與執行仍在央行手裏。二是對金融監管重大事項用「統籌+協調」,言下之意在於跨業界的重大事項(比如涉及跨市場系統性風險傳導的重大事件),委員會不僅是協調各分業監管的主體,還要發揮「統籌」作用,換句話說,就是「指揮」,責任更大。三是對財政和產業政策,仍然回到「協調」上,因為涉及到發改委、財政部及其他各產業對應的部委,所以沒用「統籌」。可以看出,對於具體的金融業改革發展與監管,委員會應該是「該統籌時統籌,該協調時協調」,有著明確的權責界線。

第四條:「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這一條將委員會的職責範圍擴大到因應國際風險,就更超出監管範疇。因為國際金融風險顯然不是委員會可以監管得了,但是既然要維護「穩定」,就必須關注全球性的系統性風險。可見委員會取名「穩定發展」而非「監管」,是恰到好處的。

第五條:「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這一條梳理了委員會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這點之所以重要,在於對地方金融的監管,原本須透過一行三會向其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延伸,但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地方政府與一行三會分支機構之間可能存在目標函數不一致的情況。而金穩委不同於一行三會,層級高於地方政府,從國務院層面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甚至問責,恰恰打好了這塊重要補丁,也是對大陸之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問責」要求的落實。

除了確立長期的五項職責之外,金穩委第一次會議中也同時強調,近期工作的重點是:「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健貨幣政策,強化金融監管協調,提高統籌防範風險能力,更好地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更好地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可以看出,中國近期金融工作的重點,「監管」的分量大了不少—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透過監管協調,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

綜上所述,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對中國的金融改革發展的意義,除了普遍預計的因應金融業逐漸混業而走向混業監管外,還有至少四項重要內容:一是審議金融業重大規劃;二是除了「一行三會」,還需協調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三是因應國際金融風險;四是監督地方政府。只有這些都囊括在內,才算是真正的保障金融的「穩定」和「發展」。即便近期更關注於穩定,但長遠來說,發展仍是更重要的目標。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5期

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