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沒受過教育卻有一手匠師技藝 87歲步道師靠修古道守護森林

Foto

三月二十一日國際森林日即將到來,林木保護的重要性再次浮上枱面。甫獲第一屆榮譽步道師獎項的呂來謀,多年來以匠人精神,默默守護森林古道修繕工藝。

不可以把釘子一次全部打進去,要慢慢敲,不然會整塊裂掉。」中文不輪轉、需要人從旁翻譯的排灣族耆老呂來謀,全神貫注打量眼前十來公斤重的巨石,先用鉛筆在其上畫線,再由不同角度插上鋼釘、以斧頭敲打,板岩逐步片狀切落後,就是登山客腳下的步道石級。

八十七歲的呂來謀,是部落碩果僅存懂得「徒手破大石」工法的人;他也因為剖石、鋪石獨門絕藝,獲選為第一屆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榮譽步道師,隨著國際森林日到來,更深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永續保護意義。

在他的巧手下,厚一點的石板,化為地板、屋頂;薄一點的就成了桌子。所有建材都能就地取得,如今雖已有切割石板的自動化機器,但終究難以複製呂來謀醞積數百年原住民傳統的匠人技藝——他的作品,獨一無二。

活工具書
築路、建屋 都就地取材

他來自屏東三地門的達瓦達旺(Tjavatjavang)部落,是部落人盡皆知的「活工具書」,除了精通竹葉藤編器具,也善於築路、建築工法。例如在山坡地開墾農田時,用砌石駁坎撐住陡坡的階梯式平台;又或者步道石梯前的擋板、主建築旁的矮牆、屋頂、桌子,呂來謀都能就地取材,憑藉一雙巧手,打造出不易被大雨沖刷侵蝕的建築工事。

「光是他帶在身邊的自製鐵刀,一支功能就可以抵坊間鐵鎚、十字鎬等多用途,但族裡年輕人幾乎都不會做!」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說。

個頭瘦小不多話的呂來謀,成長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兩歲時父親就過世,自小貧困、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自學中文、日文,寫得一手優雅中文字,也熟讀日文版本聖經。記憶力一流的他,擅長「做中學」,從小跟著長輩蓋房子,對各樣工法過目不忘。

在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村隘寮溪左岸,有座排灣族人建的百年石頭城,冬暖夏涼的石板屋,是因風災數度遷村遺留的舊部落,只作為耕種之用。過去山上還有學校,每天從平地來的老師爬上爬下,很多人走完都吃不消,大喊要辭職,石頭城前的山坡,也因此有了「辭職坡」稱號。
二○一五年,呂來謀帶著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群們,用古法重建步道,讓難以通行的「辭職坡」變得容易行走,也成為遊客必訪景點。徐銘謙看他使用的工法,是用很小的石片做成地板,大幅增加摩擦力,讓行人不易滑倒、雨水也不易沖刷侵蝕步道,和日本沖繩首里城的石疊道雷同,讓她大感驚奇。

過目不忘
看日人修路 「就學起來了」

一問才知呂來謀除了原住民工法,也因為「過目不忘」的天分,從日本人身上學到不少技巧。
在日治時期長大,擁有日本名「木川平碌」的呂來謀說,大約一九四○年代、不到十歲的他,在一次大雨過後,看到日本人到部落修復遭沖刷破壞的馬路,就是用石板做出排水溝,「我從旁邊看,也就學起來了。」

評審在榮譽步道師的獲獎理由中提到,呂來謀鋪路的工法,是把隘寮北溪沖刷出來的板岩,一層層堆疊出砌石駁坎,調整成砌石塊或石板鋪成的路面;透過特殊鑿石工具將巨岩剖開,化作一片片石板。獲獎,代表著呂來謀把排灣族人適應環境、歷經淬鍊的工藝靈魂,展露無遺。(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61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2018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傅榆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創作初衷 
金曲創作歌手舒米恩 用音樂拉近世界的距離 
台灣血液權威跨足文壇 「無心插柳」的創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