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美貿易戰夾縫下 小國生存之道

Foto

華為駐波蘭子公司銷售總監王偉晶於2019年1月8日清晨突遭逮捕,其辦公室也遭搜索。三天後,波蘭特勤局高調宣布王偉晶涉「間諜案」,特勤局官員更在推特(Twitter)上相關訊息轉推給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以及美國國務院等多個美國官方帳號。這罕見的舉措,讓人懷疑案件背後是否存在著「美國黑手」。

就在消息曝光後僅約10小時,波蘭官方態度卻出現大幅調整,先強調王偉晶案件純屬於個人行為,與華為無關,和華為的公司聲明內容一致。遭拘押中的王偉晶能在18日透過律師公開發聲喊冤,也顯得非同尋常。此間的轉變,可見波蘭有意讓案件的影響縮至可控範圍。

波蘭政府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轉變?這從波蘭內政部長布鲁辛斯基(Joachim Brudzinski)滿臉無奈地透過當地電視台高喊:「歐盟和北約應該針對是否拒絕華為進入市場,商量出個統一的立場。」相關呼聲卻被歐盟以及美國為主的北約國家「置之不理」的「慘況」,可看出蛛絲馬跡。那就是試著倒向美國的波蘭「熱臉貼了冷屁股」,沒爭取到利益反而遭遇壓力,只好緊急轉彎。

對已表明有意與中國大陸保持良好關係,卻在華為議題盡力討好美國的波蘭,於兩強競爭下「身難由己」的情勢,已是全球除中美以外國家,或多或少都得面對的壓力,從加拿大、英國、澳洲與紐西蘭,都可看到它們在壓力下所做出的選擇或調整,波蘭只是更加凸顯了小國的無力。

由於地理位置因素淪為兩強間的夾心餅,對波蘭來說並不陌生。包括一戰後的復國,曾經卡在希特勒(Adolf Hitler)治下的德國和十月革命後由共黨取得政權的俄國之間,試圖取得平衡。二戰後的波蘭更曾淪為冷戰下夾在共產世界與資本主義世界之間的壓力點,這種「間於齊楚」的態勢,最終總讓波蘭無論被吞併或被控制,必須倒向某一方。

然而與過去不同,波蘭此次面對的是經濟與國際局勢上的中美對峙,在高科技與經濟發展連結緊密,且高科技製作分工與產品研發早已打破國界形式,想藉由民族主義或意識形態辨別敵友,並以此清楚選邊的方式早已不復存在。今日的朋友,明日可能就會祭出關稅或司法等大刀相向;昨日還嚴厲制裁的敵人,明日反而可能相擁合作。

冷戰時期形成的盟友關係,已不再是危難相挺的保證,包括南韓、日本,過去幾年來都曾經歷過。它們在安全方面力挺盟友美國,但經貿領域又被美國插刀,懲罰性關稅說課就課,迫使「盟友們」對美國進一步讓利。

而台灣在當前格局下,猶如巨浪中的小舟,儘管民進黨政府試圖跟緊美國這艘大船,但除了拿到對方所拋出來的《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或印太戰略等,鬆緊都掌握在美方手上的細小纜繩外,實際的救命繩索從來沒看到。

大海的洶湧,從不因為一艘小舟而轉變,雖然背靠巨輪不是安全行船的保障,但是更多時候小國在大國之間不得不做出選擇,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像二戰中的瑞士一樣能以實力保持中立。強權競爭格局下的小國,更應不斷壯大和發揮自身優勢,並建立起務實的國際格局認知,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避免成為強權相爭下的棋子,還要為在你背後插刀的「盟友」搖旗衝鋒。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