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房價兩年降三成 誰得利?

Foto

張盛和與張金鶚周二會談,得到要讓房地產價格兩年內降低三成的重要共識。倘若二張聯手打房抑價成功,除了現下民粹式公平正義「大聲呼爽」之外,是否弱勢與青年世代真能就此實現「自住有屋」,都買得起想要買的房子?是否就讓青年世代對臺灣經濟社會旺燃希望並照亮生涯未來?倘若房價真正兩年降三成,則在臺灣社會,究竟誰會是最後得利者?這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加深思的問題。

 從國際經濟開放的觀點看,「房價」是一種需求面經濟學課題,其高低多寡乃取決於「地略位址優勢」(location advantage)及其經濟流動量速(flows and velocity),是市場活力附加價值的結果;而根本不再是像既往傳統封閉社會的供給面經濟思維,以要素成本加計生產費用及交易成本,另給一定「合理利潤」決定的,而這一錯思謬解,也正是今天國內「強硬打房派」論述主張的最關鍵盲點所在。

 自從1995年全球化運動積極務實開展以來,國際社會對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全球競爭力」衡量,已經疾速從製造業貿易為核心時代轉進了「城市經濟」為中心指標時代,其中有一項關鍵變數,正是「房價」之積極變成為國家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領先指標之一,相對房價的高低,所映現出來的,是該一都會城市在全世界市場的「有沒有價值」,乃至該一國家經濟社會的究竟「有沒有價值」。

 這種「集體的價值感」,正是決定全球經濟流動有關投資活力、營運企圖心、旅遊住居意願之高低大小的關鍵。可以試想想,倫敦、巴黎、紐約、東京、上海,甚至新加坡的「世界級城市化」動能,不正都是如此而來的嗎?

 倘若今天真把臺灣(或僅限於臺北市?)的房價打降三成,從全球市場格局觀點,其結果祇會因此把臺北市變得「更不值錢」,把整個臺灣經濟變得「更不值錢」,對外投資營商的吸引力減降,經濟加值空間縮小,國際競爭力滑落,一項主力產業頹敗,政府稅收銳減,整體社會所得效應及就業效應,亦必同步失色黯然,青年世代的希望都因此更為惘然,看不出會有任何得利的個體或部門。

 今天在臺灣,公平正義民粹以及部分「強硬打房派」的官員與學者,慣以經濟的悶、就業機會空無、薪資待遇停滯、物價齊漲(相對於國際卻是偏低的),乃至青年世代的惘然無望及看不見未來之頹退社會問題,悉皆歸罪於「房價太高」「貧富差距過大」、而一股腦以為祇要把經濟問題的「分子」打趴、打扁、打低了,問題就會和緩,甚至解決了;但是,卻從來不去思索,設若加大、提升、厚實了這項經濟問題的「分母」基礎份額,也就是讓所得躍升,經濟成長加速、就業機會就會增長,面對再高的房價(物價),都能買得起而付得了;今天臺灣經濟社會問題的「分子」部分,是須要被稀釋沖淡而變小,非打壓、框束限制所能變小的。

 這就讓我們憶起兩次能源危機期間,「王蔣論戰」的國策抉擇震盪事件,蔣碩傑先生力主打壓物價、抽緊貨幣供給、限縮信用,用壓抑供給面手段紓困解危,但王作榮先生的名言高論則認為「面對坎坷顛簸的前景道路,不能停頓倒退,而是應該提高馬力、加速挺進,才能渡過難關」,讓所得之增加超越了物價之增加,經濟成長速度超越通膨速度,就能振興經濟。事後經濟真實證實,王作榮的話被採行(可以徵鑑俞國華院長說法),才是解決當年經濟難局的千金要方。

 可以看得到,今天兩張會共識所得的「餿主意」,既解決不了居住正義的落實、青年世代夢幻的體現,更解決不了臺灣悶經濟的再起,卻必然會打死經濟活力,削減國家資產價值實力,打死主力產業生機,打垮對外經濟吸引力與競爭力。也就免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