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風光背後的困境

Foto

以架起金太陽屋頂為傲的太陽能產業,受全球經濟衰退及產能過剩影響,天之驕子光環褪去不說,還持續走在對外貿易戰的砲火中;同樣地,與碧草連天為伍的風力發電,也因供需失衡、電網配套不足,讓大風草奏起既發電、亦棄風的悲歌。稱霸一時的新興產業,曾風光一時,如今不再唯出口稱利,還是得靠著擴大內需,才可保證東山再起...

 位於浙江東北部的嘉興市,是中國長三角傳統的魚米之鄉。在這片肥沃的平原上,距市中心約15公里的「沙家濱村」,一座座高高拔起的新建別墅式居民樓,房頂上全是大片太陽能發電板。這裡,或許是中國太陽能產業,將產業船舵從出口扭回內需道路的重要起點。

太陽能 迅速崛起卻淪砲灰

 過去短短數年間,太陽能從中國的產業明日之星,淪為貿易戰的砲火主角,要起死回生,如今進入關鍵的一刻。近日,記者走訪嘉興沙家濱村,實地了解村裡百戶太陽能示範戶,如何搖身一變成為推廣新能源的重點,它也是中國期待能複製經驗到全國的起始點。

 回溯過去10年,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出口一直占絕大比率。尤其2000年德國推出「再生能源法」(EEG),在歐洲國家大力支持太陽能產業發展的背景下,透過歐美市場滋養,短期內中國太陽能製造業迅速崛起。

 2005年至2010年間,中國太陽能出口比率一直超過9成,歐美國家是主要對象。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培育下,尚德電力、江西賽維等中國本土太陽能企業,更先後在美國掛牌上市,風光一時。

 未料,短短數年間,在中國彷彿天之驕子,集政策關愛於一身的太陽能產業,因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歐洲經濟衰退,德國、義大利等縮減對新能源的財政支持,中國太陽能產業墜入深淵,許多企業轉瞬間破產、倒閉、下市。

 外部需求的走弱,再加上中國官方「四萬億(兆)」救市政策,全面放鬆管制卻缺乏整體規劃的刺激政策,透過業者的狂熱驅動,導致盲目投資與產能過剩現象。過去這一朵朵曾是為地方經濟驕傲綻放的「太陽花」,一夕間面臨融資困難,甚至破產重組的窘境。

貿易戰四起 廠商疲於奔命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1年到2013年,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更令中國太陽能廠疲於奔命。美國、歐盟相繼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提出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指控中國太陽能製造商長期以低價向歐美銷售太陽能產品。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受貿易摩擦影響,2013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對外出口額銳減30.97%至65.22億美元,其最核心原因是出口價格下降41.07%;約占出口總額半壁江山(42.81%)的歐盟市場,竟年減58.33%。

 為拯救元氣大傷的本土太陽能產業,大陸官方密集釋出相關扶植政策,但對於已深陷產能過剩泥淖的中國太陽能廠來說,如何改善過度依賴外部市場,並有效撬開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成為當務之急。

太陽能示範村黯然退場

 儘管2009年7月,大陸官方曾經發布「金太陽示範工程」辦法,決定透過採取財政補助,對當年批准裝機容量約300MW,財政補貼近50億人民幣(下同)。可是,金太陽並非旭日東升。

 位於深圳龍華新區(過去是深圳保安區觀瀾鎮)下轄的田背東村,這裡於2008年曾是深圳特區第一個太陽能示範村,被定位為廣東省太陽能樣板示範工程。

 但今年5月,當記者再度走訪田背東村採訪,當地完全沒有太陽村的影子,一位在當地開設小賣店的大姊靦腆地說:「這裡大多都是外來打工的,大多用煤氣或電,已經很少聽說有人用太陽能了。」

 午後的田背東村,多數居民正在工作崗位上奮戰。除了一桌打赤膊正在方城激戰的年輕人,在嘩啦啦的麻將聲後,這個曾是當地敲鑼打鼓推廣的示範村,如今黯然退場。

撬開內需 地方各自摸索

 再將場景拉回浙江嘉興,情況與龍華田背東村不同。沙家濱村裡百戶居民樓房頂上均安裝了大片太陽能發電版,平時供應生活用電,餘電則併入(賣給)中國國家電網賺取收益。

 浙江嘉興秀洲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徐錫華受訪時指出,中國很多地方都在各自摸索,只是大家採取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徐錫華說,有些地方是純粹要求老百姓投資,嘉興則透過政府補貼與電價直接反饋,提升民眾裝機意願。例如家庭式電站裝備費用一套為2萬元,當地政府一次性補貼了50%,另外1萬元則由做屋頂電站的投資商出資,一般民眾出3,000元即可。

 由於一般家戶用電量並不大,太陽能產出的多餘電力還可併入國家電網,再讓民眾直接收取補貼。

 徐錫華笑稱,如果兩萬塊的建站費用叫老百姓出,在10年中還要維護、更換配件,還有可能碰到意外的天然災害,「這種有風險的事情,民眾不一定願意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