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來,在全球拚觀光的風潮下,政府連續推出「觀光客倍增計畫」、「開放陸客來台」、「亞洲旅遊重要目的地」等政策,也拚出佳績。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二○○八年到一七的十年間,來台外籍旅客從每年不到四百萬人次,增加到一千多萬人次,增幅高達一.八倍。其中,純旅遊觀光客在總入境人次中的占比,也從四成提高到七成,成果不可謂不豐碩。
兩大數據趨勢
點出「質變」為解決當務之急
然而,自從二○一六年兩岸關係丕變,陸客於兩年間驟減三成多,過去十年觀光業「有發展潛力,卻走不出陸客舒適圈」的尷尬瓶頸立即浮現。從以下兩大數字趨勢可明顯看出。
第一,外籍旅客雖逐年攀升,貢獻外匯卻從二○一五年的單年四五八九億元高峰往下滑落,單單一六年就減少了二六七億元。旅遊業品質保障協會品質督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何顯騏分析,因應陸客減少,政府雖迅速開放東南亞多國免簽證,讓客源適時補位,但二者的消費與旅遊樣態不同,形成「人數增加、觀光外匯下滑」的矛盾現象,前往中南部的遊客數量也顯著滑落。
何顯騏說,東南亞遊客則習慣自由行,只會待在大眾交通和英語溝通相對便利的大台北周邊,停留天數也較短,商機無法外擴至其他縣市。
盤點現況難題
跟不上國際腳步、策展力欠佳
第二,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WTTC)發布的二○一七年報告顯示,觀光業的直接貢獻占全球經濟活動三.二%,台灣僅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一.七%,約國際平均值的一半,還連續兩年下滑,在亞太地區落後於泰、港、星、馬、日、中等國,全球排名為倒數第十九名。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分析,與其他亞太國家相較,台灣就輸在國際化腳步不足、記憶點不夠、策展力欠佳。
如何才能讓觀光菜色有氣派地端上國際枱面?《今周刊》從去年底起陸續專訪二十多位專家,盤點觀光業現況與難題,主動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方提案。
專家皆指出,只要緊抓住現階段最有利基的主題,橫向串聯各縣市資源,在構思觀光活動前期,就把國際客參與人次列為必達KPI(關鍵績效指標),讓記憶點更加鮮明化,不必把觀光提高到國家級戰略,民間與地方政府也能單點突破,在短期內達到最佳效果。
「台灣這個『美麗之島』百寶箱,走入自然,山嶺疊翠、林相層次分明,海岸上沙灘與奇岩兼具;細究人文,百年來位居東亞國際史上的要津,留有原住民、閩南、荷蘭、日治、冷戰時期等不同時期的建築與文化。只要是來過台灣、被導覽過的外籍觀光客,都直呼真是超級獨特體驗!」每年接待超過一萬兩千名外籍觀光客的旅遊平台MyTaiwanTour創辦人吳昭輝說。(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31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別再帶外國人去故宮觀光了!台北這幾大秘境景點,讓外國朋友留下永生難忘的回憶
搶救南部觀光!到這五縣市旅遊 每人每日補助五百元
觀光慘業!亞洲旅客不來台灣4原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