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很成功的例子,因為乘上浪頭,精準抓住了消費者行為因為科技進步的改變,適時提供了便利性」,一手建立永豐銀行電子金融的總經理江威娜用阿里巴巴的例子點出金融業因為科技改變也必須轉型迎頭趕上的急迫性。
永豐銀行2010年成立電子金融處,突破過去多數僅把電子商務部門併入行銷部門的銀行公司結構,以和其他行政部門相同的位階來面對科技時代帶來的挑戰。
永豐銀行總經理江威娜認為,相較各大手機品牌推陳出新的速度,銀行業電子金融的發展腳步太慢了,已經落後了好幾個世代。
她認為,電子金融的發展,是一場在對的時間、對的空間,並將對客戶的洞悉,轉化為服務流程或是產品的競賽,除了需要技術,流程,資安,及法規的突破,更需要的,是資料的應用及思維的改變。
江威娜說,銀行客戶的行為模式隨著網路科技不斷變化,銀行服務發生的情境未來變化的速度幾乎到了難以預測的地步,但卻礙於金融監管的謹慎,國內銀行業者目前仍多等待法規的進一步開放,甚至開始先行研究統計銀行客戶的消費習慣,培養兼具IT專業的金融業人才,以因應未來法規開放後的新商機。
她認為,電子金融服務發展未來的道路,既挑戰又刺激,許多雲端及社群的發展,已逐漸改變客群的行為模式,也因而增加對金融服務提供方式的期望,例如Google眼鏡、手環式設備的出現,使未來電子金融可用的載具更多元,服務發生的情境也更無法捉摸。
因為新增的通路便利性,往往變成商品或服務推廣的新契機,進而改變了客戶的行為模式,更有機會刺激新需求,江威娜舉近幾年來才發展的小額非約定轉帳為例,如今已經占銀行電子金流量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提升了客戶接觸的頻率。
她說,這些金流量的產生,並非取代既有的金流服務,而是取代了原為現金支付的行為;不同接觸點的特性及彈性,的確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模式,經觀察,行動銀行因為即時性及可取得性,交易行為比重最高;網路平台則較適合作各項資產的詳細查詢;臨櫃服務則以現金相關,或是複雜的匯款服務為主。
江威娜說,銀行業者如何迎合消費者行為改變,以接續市場科技的發展,成為未來重要的課題,而其中「便利」是關鍵。「科技只是載具,但是卻創造新的需求」,所以銀行業者必須掌握客戶可能的消費行為改變,誰能先作好準備,能就能掌握新的商機。
另外,非金融支付機構提供的類金融服務,如餘額寶所提供的低門檻線上投資、Square所提供的行動POS應用、Paypal人臉辨識的實體支付方式,甚至依社群模式衍生的快速、龐大的支付網絡,如微信支付或Facebook即將推出的電子錢,都挑戰金融機構創新的彈性。
如何利用科技、結合金融,讓「金融生活隨身走」?江威娜認為,除了期待法規的鬆綁,尋找兼具IT和金融專業的人才也是銀行的挑戰之一,尤其因應科技便利衍生的資安問題,最好還能具備懂法律、風險控管的人才,才可能兼顧全部面向。
江威娜說,實體銀行不會被取代,就如同ATM提款機已經存在20多年一樣,但是會改變,必須要更能拉近和客戶之間的距離,也許結合咖啡廳、3C館,呈現複合式的銀行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