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貿易秩序博弈:北京的攻略

Foto

首次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沒想到會有一個尷尬結局:各國領袖沒有發表聯合公報,是該組織舉行工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來的首次。至於原因,巴紐總理奧尼爾(Peter O'Neill)無奈稱,問題的癥結在於領袖宣言中是否應提及世界貿易組織(WTO)及改革的可能,「一個房間裏有兩個巨人」,暗指中美爭執不下。中國大陸外長王毅也意有所指地解釋:「個別經濟體堅持把自己的案文強加給其他各方。」

以世貿組織(WTO)為核心的貿易秩序本是美國建立並主導的,如今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高喊著「美國優先」,為實現所謂的「公平」貿易極力要求改變。屬於後進者的中國大陸,反而在今天強調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

以WTO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體系會何去何從?外界將目光投向了11月底在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期待川普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能給出答案。

外界普遍認為「川習會」會是中國大陸就貿易戰對美國妥協的一次轉折,甚至可能同意美國關於貿易秩序改革的要求。從北京與美國在貿易戰爆發後的談判來看,「讓利」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但北京此前的部署行動以及透過多場多邊外交——上海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APEC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政治會議、東協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傳遞出的訊息,已表明北京在可能讓利的同時,也對多領域的合縱連橫做好因應備案,而且會是一套進退有序的「攻略」。

避免對抗:不自絕於先進國家
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壯(Cecilia Malmstrom)11月16日警告,中國大陸必須在改革WTO的談判中做出讓步,否則有可能看到美國放棄現行體制。從過去幾個月美國的表現來看,這一可能性正逐漸增大。

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達成貿易協定中有一個「毒丸」條款,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稱這一條款有望複製到美日或者美歐貿易協定中。同時,在高端市場,諸如金融和科技等領域,美歐已開始從立法和行政上對中國大陸設置投資壁壘。

這些舉措看來都會對中方不利,甚至是先進國家開始孤立中國大陸的訊號。大陸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對美國貿易戰威脅表態強硬,但並未讓自身的立場被對抗的氣氛改變,反而多次強調「中國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習近平在APEC峰會的主旨演講中提到,無論是冷戰、熱戰還是貿易戰,都沒有贏家,並且表示各國應是「同舟共濟」的關係。他提到大陸的總關稅水平從11月起已經降至7.5%,超出了世貿組織的要求。在11月初的進博會,習近平再次強調,中國大陸會放寬市場門檻、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他還稱:「預計未來15年,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兆美元和10兆美元。」

中國大陸第12屆航空航天國際博覽會簽訂了212億美元的各種合同、協議及合作意向,成交了239架各種型號的飛機。在今年網路促銷日「雙十一」期間,大陸電商平台天貓有11,000個以上的海外品牌參與了活動,海外品牌銷售額已達天貓銷售總額的30%。在這些中國大陸的進口舉措中,日歐企業是重要的獲利者。

面對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先進國家應該不會放棄「分蛋糕」。大陸正從出口為主轉為鼓勵進口,符合其內部市場的需要,也是中國大陸期望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透過擴大進口、對西方企業招商引資,中國大陸可進一步強化與先進國家之間的經貿聯繫,美日歐聯手「孤立」中國大陸的可能性也就隨之降低。這既是北京自身的發展選擇,也有利於減輕美國帶來的對抗情緒。

穩住亞太:依託區域凝聚力
除了防止與先進國家脫鉤之外,中國大陸還在推進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一體化。而在剛舉行的APEC和東協峰會之上,最亮眼之處,莫過於中日關係的變化。

包含日本在內的亞太兩大經貿協議——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貿協議談判迎來突破。前者的談判完成度從2017年不到50%迅速提升到目前的80%,大陸總理李克強表示,希望在2019年完成談判。至於後者,李克強表示希望該談判能與RCEP平行推進。大陸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預測,比起RCEP,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推進可能更快。

RCEP涵蓋約35億人口,一旦談判完成,其GDP總和將達23兆美元,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日韓三國佔了全球貿易的40%,而中日韓自貿區如能建立,將是一個由人口超過15億的大市場構成的三國自由貿易區。

這些轉變的背後,是中日關係的回暖。從李克強訪日、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重啟、再到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次正式訪問中國大陸,中日關係從競爭轉向協調,並決定在第三方市場展開合作,安倍以往對「一帶一路」的拒絕姿態已然改變。當中日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加速、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出現契合的可能時,亞太地區有望形成一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它將成為未來全球貿易秩序中舉足輕重的一環。

此外,中印關係也在走向緩和。李克強10月在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總理會議時,倡議啟動上合組織自貿區可行性研究,2017年9月北京還提出籌建金磚自貿區。中印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五大經濟體,這些提議,都是中國大陸進一步深化中印經貿關係的例證。

而中國大陸與亞太地區另外一個經濟體——東協之間的關係也在升級。李克強11月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東亞合作領導人會議時,透過《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文件。中國大陸成為首個與東協就雙方關係長期發展提出願景規劃的對話夥伴國。

以往中國大陸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關係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如今彼此正踢開政治絆腳石,加速自貿談判。當全球秩序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時,與亞太地區關係的飛速發展,對中國大陸而言是一大定心丸。

著眼長線:佈局新興國家
今年的APEC峰會在巴紐舉行,習近平出席並對巴紐進行正式訪問。此次APEC一大看點,是巴紐簡陋的基建和維安問題,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因此選擇不在巴紐而在澳洲過夜。與美國和澳洲等用軍艦為APEC保駕護航不同,習近平和巴紐總理奧尼爾共同出席中國大陸援建的布圖卡學園(Butuka Academy)啟用儀式,凸顯中國大陸對巴紐的援助。中美領導人的姿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對中國大陸而言,和低度開發國家的合作也是多邊貿易體系公平的一種體現。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宣佈對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同時,與中國大陸有外交關係的非洲低度開發國家、重債窮國、內陸型開發中國家、小島型開發中國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償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均予免除。這次進博會,非洲低度開發國家也是免費參展。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外訪,則是中東和非洲小國。

習近平曾多次批評,現行的國際秩序仍難以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因此,北京希望小國都能搭乘中方的「發展順風車」。中方用援助或藉「一帶一路」計劃等協助開發中國家,的確部分出於國際道義考量,並非只是為了面子而去「撒錢」。

當今世界,無論是大國或小國都意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大陸不僅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優勢互補的關係,對開發中國家也是如此。目前,大陸的高產能和資金優勢,正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所需。

西方經濟走緩,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興國家的迅速崛起,從非洲到拉美再到東協地區,它們的潛力正在高速發揮。北京長期與這些國家合作,也就成了為將來建立公平、合理國際秩序所做的積累與鋪墊。

總體攻略:顧美國更顧大局

原本是中美關係「壓艙石」的經貿問題,成為今年中美關係最大的爆點。可以預期,中美矛盾將進入高發期。本來,這種矛盾的集中爆發,應是發生在大陸GDP將超越美國之際,但現在看來,川普已將衝突提前引爆,「中美經濟新冷戰」已然成型。中國大陸至今所採取的種種手段,有應戰的成分在,用以破解美國的圍堵手段。

長遠來看,即便沒有川普這個變數存在,中國大陸也會推進相應的舉措。北京敞開國門的真正動力,不再是被動地被打開市場,而是主動加入到更高水準的國際競爭,增強自身產業的競爭力,這是中國實現崛起的一種必然選擇。經過40年的發展,大陸內部認為,改革尚未完成,而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格局,到中共高層在許多外交場合提到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都符合這個邏輯。

當下的中國大陸,「發展」依然是最大的政治問題,為內部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北京的最高外交訴求,也是其希望維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貿易秩序的最終原因。希望貿易規則向美國傾斜的川普,應該還會不斷出招,中美在全球經貿秩序上的博弈仍將繼續。但是目前看來,北京的「攻略」始終不變,穩定中美關係只是北京外交的一個切面,而其最終目的,仍在於要達成自身的「發展」目標。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