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臉書上出現了一個叫「靠北記者」的粉絲頁,一開始的內容很單純是媒體從業人員匿名的發發牢騷,罵公司制度不合理或同業、同事和長官顧人怨,換句話說,就是給記者用來靠北的小園地。只是沒有多久的時間,粉絲頁多出很多非媒體的發言者,慢慢變成另一個網友靠北記者的專頁,當然,也不乏記者和網友互嗆、相互靠北。
觀察網友和媒體工作者最常見的互槓問題,也是我自己身為記者最大的疑慮,就是新聞的重要性應該是如何決定?特別是在這個廣告和點閱率為王的年代,新聞的深度重要,還是話題性重要。這個問題從歐陽妮妮口袋找到200元事件,一直到這幾天有媒體反譏網友口口聲聲說關心占中,相關新聞點閱率卻遠不敵倪安東密婚四年生有一女,好像一直沒有解決過。
身為一個財經記者,這樣的矛盾三不五時就會出現。舉例來說,美國聯準會(Fed)量化寬鬆(QE)退場重不重要?財政部要推房地合一課稅是不是影響很大?金管會嚴管利變壽險是不是有影響性?答案應該都是肯定的。但從偉大的點閱率來看,不要說這些新聞肯定敗給菲鋒世紀復合,就連金城武樹被救活、雞排妹在臉書上又罵了誰,點閱人數可能都比上述財經新聞多很多,那判斷閱聽人喜好的標準,到底在哪裡。
媒體扮演的是個供應者的角色,站在閱聽人的立場,當然有權要求要有更多元的內容、更國際化、更宏觀,也沒有人說媒體可以把所有責任推給閱聽人不識貨,就因而自我墮落,只是摸句良心話說,當很多所謂高點閱率新聞,內容只是轉貼某名人在臉書、微信或推特上的照片、發言,甚至是到YOUTUBE找一些熱門影片,對於認真到第一線採訪的記者,閱聽人該給予的鼓勵又在哪裡?
媒體也只是一分工作,更何況記者的薪水並不算金飯碗、銀飯碗,還很可能是一不小心就碎的磁飯碗,如果閱聽人所謂的要求高品質新聞只是空口說白話,連個舉手之勞的點閱都做不到,難道記者的命就真的這麼不值錢。記者也是人,不是有任意門的小叮噹,充實新聞內容是我們的責任,但要督促新聞品質提昇,除了媒體人,閱聽人別以為自己可完全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