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這首詩影響了千餘年來人們對王莽的看法。
兩千年前時運不濟的李廣,聲望不如衛青、霍去病,但也因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首詩而獲得了永垂不朽的評價。
一首詩不僅可以改變歷史評價,也可以改變當代人的命運,王維《息夫人》一詩:「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以古諷今,讓寧王汗顏,可憐的製餅師夫妻遂得以破鏡重圓。
王維的詩不僅救別人,也救了自己,安史之亂身居淪陷區的他,亂事平定後本該被論罪,但由於他曾寫下:「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孤臣孽子之心令聞者動容,因而逃過一劫。
世間的事太複雜,而人們不喜歡聽冗長的敘述,因此一首短詩,一篇短評往往勝過千言萬語而影響人們的認知。有誰是考查過史冊才對李廣、王莽做出評價?應該很少,大多是由幾首朗朗上口的詩詞所得到的印象。
然而,以區區三、四十字來論定一個人、一件事,未免太武斷,史學家錢穆在《歷代政治得失》的結語裡說:「羅素說哲學至少有一個好處,即在減輕人一點武斷,我想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因為事情太複雜,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
錢穆說得好,事情太複雜,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講得完,不僅歷史如此,當前時事亦然,兩岸議題、經濟議題都太複雜了,論者若非熟知真相,字斟句酌,只憑一時快意,數黑論黃的結果,徒令社會紛擾而已。
拿破崙曾說:「我怕三家報紙甚於一萬把刀。」一首好詩可以救別人、救自己,同樣一篇失真過激的論述為害亦巨,不論過去或現在,文字的力量永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