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27年來最低成長率」談起

Foto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成績單」,GDP成長率6.3%。總體來說,表現穩定。但西方媒體紛紛抓住「第二季GDP增幅創27年來最低」,直指「貿易戰惹的禍」。而大陸內部的普遍反映,則是「還要過一段苦日子」。如何理解這些複雜交疊的感受?

韌性十足的外貿

西方媒體紛紛指出「貿易戰惹的禍」,那麼首先來看一下大陸的外貿情況。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佈數據,顯示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4.67兆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成長3.9%。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成長趨緩壓力增大之際,中國大陸的這份「成績單」則顯示出其外貿的韌性。

最受關注的中美貿易部分,今年上半年,陸對美出口比去年同期降2.6%,自美進口降25.7%,進出口差距如此之大,說明美國對陸出口的商品,替代性更高。同期,陸對美貿易順差擴大12%,也表示川普(Donald Trump)加徵關稅並不能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反倒會損及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再深入觀察剖析大陸上半年外貿數據,還有其他優異表現。主要表現於三方面。

一是在上半年,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成長了5.5%,佔中國大陸進出口總值接近60%;民營企業進出口成長11%,成為拉動大陸外貿成長的主要力量;中西部進出口成長高於全國整體表現,區域外貿發展格局更趨優化等,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大陸外貿轉型升級的成效。

二是貿易夥伴更趨多元化。今年上半年陸對美進出口較去年同期降9%,但對歐盟、東協和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分別成長11.2%、10.5%、1.7%。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成長9.7%,高出外貿整體成長5.8個百分點,佔外貿總值比重提升至28.9%。此外,大陸對拉美、非洲地區等新興市場的貿易成長也分別達到7.4%和9%。這也說明,中國大陸對於改善全球市場佈局的成效正在顯現,有助於平衡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三是出口產品結構更加優化。上半年,中國大陸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步成長。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成長5.3%,佔出口總值58.2%,特別是電動汽車,出口成長達91.9%。這也表明,大陸出口產品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力。

受全球貿易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世界貿易組織(WTO)於4月將今年全球貿易成長預期由此前的3.7%大幅下調至2.6%。該機構發佈的最新一期全球貿易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為96.3,是201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上半年進出口保持平穩成長,並能在穩中提升品質,是很難得的。

近日,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再次確定了多項措施,包括研究繼續降低進口關稅總水準、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籌設進口貿易示範區、壓縮通關時間等,這將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外貿的穩定與提升注入動能。

產業結構巨變

再看大陸的GDP表現。這次公佈的GDP季數據是成長6.3%,其實,成長率不論是6%或6.2%,還是6.4%或6.5%,可能在心理上,6%和6.5%似乎有些區別,實際上,差別並不明顯。從經濟總量上看,總量起伏不大,套用大陸官方常說的「穩」字,很接近這種感覺。

但正如本刊多次強調的,觀察中國大陸總體數據變化,必須從結構著手。

「三輛馬車」的結構在變,消費已成為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動力;三大產業結構也在變。上半年,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佔大陸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9%,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製造業)高15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產值成長,如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成長20.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成長7.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成長7.3%),金融業(成長7.3%),這些新業態,正成為新的成長動能。

工業生產方面,高技術製造業比重繼續提高。上半年,中大型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成長6%,比上季回落0.5個百分點。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比上年同期成長3.5%,製造業成長6.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成長7.3%。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上年同期成長7.7%,高於中大型工業成長率1.7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高於中大型工業表現3個百分點,且佔中大型工業的比重已達13.8%,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板產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34.6%和20.1%。

企業經營也應外部環境的複雜化而進行著改變。「環境越複雜越要幹好自己的事情,企業的底氣來自技術突破」的說法,目前已成為大陸各行各業的共識。長期複雜的外部環境,讓企業靜下心來,更加關注開發與創新,一些企業已經在供應鏈中實現了技術壟斷,成為難以替代的角色。

創新驅動也已成為大陸經濟的自覺追求。目前,陸企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已超過70%,中大型製造業者,有超過四成正推進著技術創新。再加上擁有業別最全的工業基底,及區域協同的產業縱深,這些條件讓中國大陸經濟具備極大的調整與轉型空間。

物價嚇不退消費

要說對於大陸民眾感受更明顯的,可能是物價的上漲。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7%。CPI漲幅達到15個月來的高位。其中,水果、豬肉價格走高,也推高了CPI。

但據悉,豬肉價格跟活豬出欄的時滯和「週期差」有關,而水果則有週期性、季節性原因,也跟水災有關,總體來說,大陸週期性的物價上漲並不足慮。CPI走高的壓力,總體可控,第四季應能回穩。但關鍵在於,物價變動是否會影響人民的消費動力?

事實上,消費已連續5年成為拉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動力,內需消費對GDP貢獻率在2018年已突破76%。從今年的態勢來看,這輛拉動經濟的馬車並沒有減速的意思。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成長8.4%,比上季快0.1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餐飲銷售成長9.4%;商品零售成長8.3%。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高價化妝品年增13.2%,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個百分點。上半年,大陸全國網上零售額年增17.8%。從數據觀之,看不出「消費降級」的可能。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去年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中就表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的確如此。今天中國大陸經濟顯然已經構成了一個複雜生態系統,這系統越複雜越多樣,自我修復能力就越好,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就越強。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