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約會App引爆社交革命

Foto

回顧2000年前後的台灣,在電腦與網路剛盛行的時代,許多詐騙都是利用人們寂寞的心理在網上「釣魚」,願者上鈎的詐騙劇情,讓網路交友因潛藏太多風險而被視為「危險」與「冒險」的行為,也讓網路交友平台被貼上真愛不存在的「戀愛歡場」十字架。

但隨著科技進步,2010年後,智慧型手機普及,「線上交友」因之崛起,用戶可以透過行動網路隨時隨地與人聊天,線下再繼續延伸出約會交友、個人化導向,商業媒合的多元社交關係。

《經濟學人》雜誌於2018年8月18日專題《大數據如何改變約會方式》(Putting the data into dating)文章內容提及,每月全球至少有2億人使用網路約會,成為時下最有效率的社交方式。

根據App分析平台App annie統計分析,從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交友類App用戶支出增加了190%,達到13億美元;報告指出,2018年使用約會交友軟體的人,有三分之一因此走入婚姻。連網紅YouTuber理科太太都曾分享自己與「天菜老公」就是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的,利用配對方式、依循自己的情人標準,刪去法後找到「真命天子」。

無庸置疑,約會App主要被用戶使用在「尋覓另一半」最為廣泛,但此現象也代表,只要約會App成功促成「一對情侶」,就同時少了「兩個用戶」,加上使用者需求的行為改變與趨勢,App開發者延伸出純友誼或是業務性質的媒合平台以擴張用戶數,讓約會App成為不單只是追求浪漫際遇,還可建立同好圈、孤單排解、尋求被瞭解,甚至走向每個用戶的人脈工具。

加上社交平台愈加嚴格的審查機制,如必須上傳證件來確認是否成年,透過臉書驗證註冊會員、用戶可舉報不法帳號等,強調安全安心,才逐漸翻轉社會觀感,也助長約會App的崛起,讓越來越多人透過約會App找到一個美好夜晚、一位摯友、一個同好圈或是一位心靈伴侶。

用大數據 協找「更好另一半」

根據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在 2013 年的研究表明,始於網上的婚姻最後分道揚鑣的可能性更低,比起線下結識的夫妻,有更高的滿意度。何以如此?其實很好理解,網路交友突破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同溫層,讓用戶更容易遇到多元、不同領域甚至跨種族的約會對象,透過配對以及篩選,針對雙方目的找到多方面共通點,譬如興趣、宗教、年齡、性別、偏好等,讓用戶在配對成功前,就能初步排除較沒興趣的可能對象。

從事文字工作28歲的林晶(化名)分享使用約會App經驗表示,在社交軟體Tinder結識了從事科技產業的男友Josh,因Tinder屬性是「以貌取人」雙方看對眼了才能進行對話,因礙於當時是異地戀,兩人在線上聊了1個月,才以社交軟體Facetime影音面對面,隔了3個月,男友飛來台灣進行第一次約會,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但經過先前長時間且頻繁交談,兩人有共識並默契良好,很自然地交往下去。3年過去,如今兩人決定步入結婚禮堂。

林晶分享,自己從高中起就玩網路交友,雖然朋友偶爾會介紹對象,但終究都不了了之。反之,約會App的效率與精準度還是比朋友推薦來得高,畢竟約會App在為用戶挑對象時,同步優化選項,每一次推播,都更趨近於用戶喜好,以提高配對率。她坦言跟男友確認關係前,曾與3個對象交談,隨著聊天過程慢慢篩選,加上現任男友的樣子就是自己喜歡的類型,最後才確認對方是自己要的人。

另一位從事兒童教育35歲的陳家穎,透過社交軟體WeChat的「搖一搖」認識當時從事建築業的Sam,她表示,剛開始只是單純想找人聊天抒發情緒,一方面因大家不知彼此身份,很容易打開心房暢談。她說,與Sam事先透過線上深入溝通,瞭解彼此後,才決定見面。這和友人介紹的差別在於,朋友介紹的大多會先看到照片或是真人,長相不對或是當下氣氛不對,就很容易在第一關否決,拒絕深入瞭解。但從線上轉到線下,對她來說風險較低,不喜歡就直說,不必擔心人情壓力,若聊得來再見面,通常也已建立起一定的共識。

然而,除了浪漫約會以及情感交流的配對平台始終是社交場域裏的供需外,約會App也相繼開發出其他領域的媒合平台,無論是以歌會友的App「音遇」用唱歌尋找同好圈,還是尋找同性別的純友誼社交圈、甚至是以飯桌為起始點,聚餐聊興趣或是尋找創業夥伴的社交軟體「Eatgether」都各佔鰲頭,抓準現代人的怕寂寞、找人陪的痛點,將線上聊天連結到線下消費行為,讓網路交友順理成章地透過餐桌由虛轉實。

對話不看臉 心靈更貼近

1995年至2010年之間出生的Z世代,已成話題中心,於2017年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年齡層,這群被稱為「網路原住民」的19億人,佔世界人口25%,一出生就活在行動裝置的時代,對線上交友的接納度遠高於其他年齡層。

根據Quest Mobile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0月,Z世代社交App用戶突破3.69億,有著自己獨特的社交型態,喜歡嘗試各類小眾的新潮社交,滿足自身、娛樂、學習等多方面的需求。比起其他世代,使用App上的消費能力同樣高於其他年齡層,也因他們黏著度高以及消費力強等條件,主導了社交App 的樣貌。更喜歡嘗鮮、以興趣驅動社交,願意在與陌生人社交時提供數據促成精準配對,找到志同道合的對象。

21歲的大學生Emma表示,自己使用的社交App「soul」是以語音為主,由App進行配對接通電話後,進行7分鐘聊天,時間到了會自動掛斷保留,若兩人彼此有好感,才能連線再通話。過去網路交友因看不到面貌,被說成不真實,不明白對方來歷與用意;但現在卻翻轉成「不看臉的對話才更貼近心靈」,交友軟體更以此打出「尋找你的靈魂伴侶」。另一個重點在於,不看臉,更能放飛自我,做自己。

25歲的補教業林弘濰表示,尋求孤單排解,是自己使用約會App的動力,希望找到共同興趣的知己,在科技發達的條件下,反倒不在乎所謂的遠距與異地戀,他表示,反正大家都是用手機談戀愛或維繫情感,見面,已不再是最主要需求,重點是「有人陪」的感覺。

很明顯,孤單感不只助長各類約會App誕生,也推動著寂寞的人們上線尋求排解,加上現代人生活緊湊單一,許多隱性需求無處宣洩,透過社交平台表達自己的成本,遠低於現實生活中找人傾訴,還可以迴避一些無法預料的風險。

目前,全世界每個月至少有2億人口在使用約會App,科技顯然已經徹底改變我們的社交途徑,但說穿了,這仍是同一個社交縮影:在網路認識陌生人,和去酒吧坐在吧台找隔壁陌生人聊天,本質是一樣的。其間的不同,在於人手一機的時代,認識新對象已從過去的酒吧、辦公室、街上,轉向你我的口袋。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