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科大教授、兼任台灣技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發展協會理事長段伴虬指出,人的細胞本質上就存在有長壽基因。美國科學家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通過對人類壽命幾十年數據的研究得出結果:人類的生命極限可能是115年左右。中國老祖宗早就提出120歲的天命信念,《尚書注疏》指人的壽命是120歲:「壽,百二十歲也。」《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今中外對生命人類的延長都有期待與嚮往,但長壽的除了良好的天時遺傳基因外,尚有許多地利與人和的重要因素存在。
英國「All About You」網站載文,分享了世界9個國家女性的長壽祕訣,發現綠色戶外運動、特殊食材、蜂蜜、唱歌、深海魚油、豐富家庭社交、每天喝1杯紅酒等都是與長壽相關。以唱歌為例,美國加州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唱歌的老人看醫生更少,用藥量更小,也更少抑鬱。過去日本最引以自傲的是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但最近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調查數據,2015年香港女性和男性平均壽命分別為87.32歲、81.24歲,奪下「最長壽」的寶座。港人之所以成為全球最長壽,專家表示主要是港人把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放在第一位。
醫療機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一項調查指出,一個人對生活積極的態度不僅會使人更長壽,而且還能提高其生活品質,證明了上述看法。史丹福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 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人平均壽命在過去1世紀雖然延長了30歲,可是美國人是否為高品質的長壽生活做好準備則並不盡然。該中心認為高齡者生活品質指標有三:健康生活、財務安全,以及社會參與。根據該中心調查,雖然愈來愈多美國人注意運動與健康生活,許多美國人財務安全、社會參與指標愈來愈低,如不及時改善,美國未來長壽者生活品質令人擔憂。國際老年福祉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erontechnology)創會會長赫門包曼認為老年生活品質與預防(prevention)、增強(enhancement)、支持(support)、照顧(care)與尊嚴(dignity)等指標大有關係。
在中華傳統多元文化薰陶下,中國人對生命的價值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永恆和生活中的理想人格,不同程度類似於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的動力,但更朝「真、善、美」境界追求。孝道文化就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道德永恆,而禮運大同即是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就如孔老夫子於《論語.述而篇》所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中國自古以來因延壽的追求而開始研究長生不老之術,其實就是預防保健的概念,也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方式。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泰斗鄔滄萍在90歲的時候說了長壽的祕訣,就是:「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鄔滄萍每天規律運動,並且常保樂觀的心情去面對每一天,的確是現代中國長壽人的典範。健康養老已成為人人相當重視的議題,從出版的一些文字中,發覺常出現對老年生活就是要能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醫」、「老有所顧」、「老有所護」、「老有所尊」、「老有所終」等的文章,這些話的內容與涵義綜合起來也涵蓋了對老年生活中所追求身心靈與社會參與的關注,此處就稱為「十全老有」需求理論。仔細分析,西方馬斯洛需求理論是有層次之分,而「十全老有」是歷經了中華文化的洗禮,中國人時代的進步,自然而然地在社會中淬煉而出的老年生活品質系統論。
遺傳基因與生活品質,都是長壽動力的源頭,長壽遺傳基因傳達了生命的延長但並不保證活的快樂,而生活品質的追求卻是長壽快活的保證。所以「十全老有」必然與長壽息息相關,老有所「養、樂、學、為、用、顧、護、醫、尊、終」的實踐來自各層面的動力,包含個人、家庭、社會與政府力量積極動員才行。由於個人過去的系統整合之背景,以及這十年來在養老領域的專研與經驗,認為「十全老有」應是對人類長壽有顯性的相關及正向的意義,值得大家一起系統化的研究,就稱為「長壽動力學」(long life dynamics)吧。人「哭得來,活得長,笑著走」的生命價值需要在人生的舞台過程中修鍊找到成功老化的正果,期待「十全老有」的實踐,正是打開長壽潘朵拉盒子的終極密碼。
本次論壇與「十全老有」是新的一種思維,從動力需求去開展物聯網的應用,從老年人在生活品質保障的架構下去創造物聯網的價值。例如,創造「老有所為」的價值;物聯網如何能打破傳統只是志工、義工的角色,而能成為老人能得到「經濟價值」的動力源,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呢?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了。
工會連結:台灣物聯網產業工會
報名專線:0800-03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