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高醫大郭藍遠: 健康照護 應介入管理生活習慣

Foto

慢性病專門是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據高醫大運動醫學系系主任郭藍遠表示,由於現代人生病型態主要為慢性病,其又和生活型態不良最相關;因此健康照護的觀念,已經從過去偏重急性病或傳染病的治療,轉為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的概念。過去美國的研究發現,80%的死亡原因,都是可以透過健康生活習慣來預防。生活習慣影響健康程度高達53%,環境因素占21%,遺傳因素占16%,健康照護服務僅占10%。其中生活習慣影響健康最嚴重,包含抽菸、缺乏規律運動等。缺乏規律運動更是個無形殺手,非常普遍存在。也因此健康照護提供者,要能有效提升民眾健康,一定要從對病患生活習慣的介入才能事半功倍。

 郭藍遠說,病患不良生活習慣經常是積年累月、每天24小持續在進行中,對身處在醫療單位的健康照護提供者,實在是力有未逮。但由於科技的發達,各類穿戴式裝置出現,藉由民眾家中的網路將各種生理訊號傳送到雲端,經由專業系統進行訊號及資料分析,健康照護提供者將更有機會了解患者真實的生活型態。以身體活動量不足為例,隨這各式智慧手環或手表的普及,每天、每周、每年,患者的活動量變化將更清楚被呈現出,也可以了解其和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脂或高血壓)的病情改變的關聯性,甚至是提早發現身體衰弱的趨勢,以便早期介入。難怪乎美國運動醫學會倡導,身體活動量不足應該被當作生命徵象(vital signs)被時時量測。其實,中年時期三高(高血糖、高血脂或高血壓)的預防,對預防高齡時期罹患失智症也有很大的功效喔。

 綜觀健康物聯網如何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而銀髮族如何預防因肌少症或本體感覺變差,造成失能和跌倒等問題,穿戴式科技或先進的感測器,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有附著在人體主要肌群(如膝伸直肌等)皮膚表面的貼片,可以24小 時持續量測肌肉活化程度,有效提早發現肌肉活化不足的問題,以便早期介入,避免肌力下降。而每天的本體感覺量測,如血壓、體重、血糖等量測,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立即了解目前生理狀況是否在正常範圍。同時,藉由民眾家中的網路,將各種生理訊號傳送到雲端。銀髮族每天、每周、每年的生理狀況變化將可以更清楚被呈現出,以便照護者早期介入,有效預防。由上面的許多例子顯示,現代健康照護服務方式已經有很多的改變,更強調日常生活習慣的介入,也更會利用各類感測裝置和雲端資料來協助,真正落實且達到自我健康管理的終極目的。台灣具有先進的醫療照護服務系統,結合資通訊(IT)產業,將具有在此先驅產業扮演國際領頭的契機。

 郭藍遠說,物聯網(IoT)則是運用上述的感測裝置和雲端資料,直接進行對裝置的直接控制,其在健康照護的應用也正蓬勃發展。例如,空汙不僅是台灣居民的夢靨,也是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面對的困擾。特別是PM2.5,南台灣常是在紫爆的範圍。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1世紀初,定義健康的面向包含:身體、心理、心智、情緒、社會、心靈和環境共6個。民眾無法愛護環境和有效投入環境保護,也會造成對健康的危害。例如;長期在空汙環境下,即很容易造成人類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發炎等反應。利用物聯網科技即可以即時監控空汙程度,並立即自動啟動空氣過濾系統,確保其中的居民免受其害。當然,未來物聯網也可以監控人的情緒變化,如偵測到民眾緊張情緒時,即自動調整燈光柔和度、或自動播放輕鬆音樂等方式,來緩和其情緒;避免長期緊張壓力,造成身心疾病;抑或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可以藉由睡眠時呼吸量的偵測,當出現呼吸中止情況時,正壓呼吸輔助器,才會自動運作,有效緩解對身體的可能傷害。

 物聯網的科技已經日趨成熟,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的方便性,減少資源的浪費。在健康照護的應用上,雖仍在起步階段,但其可應用性非常廣泛。物聯網相關產業在發展適用的產品時,如能多跟健康照護提供者多討論,研發出的產品可用性將較高。

 另外,如能時刻想到健康的6個面向,相關的產品設計也將能包含更多功能和具有彼此差異性。更重要的是如能體認到如何藉由協助民眾達到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正落實自我健康管理的目的,將會是目前社會最需要,也將是最有成效的健康照護器材。

工會連結:台灣物聯網產業工會

報名連結:http://ctee.com.tw/h3

報名專線:0800-03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