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每7次就有1次檢查沒必要 電腦斷層淪成病患照心安?

Foto

「不可傷害病患」(Do no harm),是全球西醫學生都曾宣誓遵守的最高價值,
因為治療並不總是有益無害,有時對人體的影響更不是立即可見,需要醫師審慎評估。

但在台灣,由於健保支付制度的財務誘因,以及民眾對疾病的恐懼,出現許多非必要的「過度醫療」行為,不僅浪費健保資源,更可能傷害病患健康。唯有建立正確的醫療品質觀念,才能分辨醫療行為的合理性,避開無處不在的過度醫療陷阱。

「醫師,我肚子很不舒服,吃了藥也沒有好,能不能幫我排個電腦斷層,檢查有沒有腫瘤?」肝膽腸胃科的診間裡,一位中年病患焦慮地望著馬偕醫院院長施壽全。

施壽全沒立刻答話,先花了段時間,仔細確認螢幕上的病例與檢驗結果,才轉頭對病患說:「胃鏡和腹部超音波都沒有異常,你也沒有出血或體重下降。我判斷不用做電腦斷層。」

「可不可以還是照一下?確定沒有腫瘤,我比較放心。」儘管施壽全反覆說明不該做電腦斷層的理由,病患依舊不肯放棄。

溝通許久,病患才同意以自費接受檢查。結果,確實沒發現腫瘤。

「在醫學邏輯上,這個病人不必做電腦斷層;如果我安排檢查,事後被健保署抽查,不但拿不到給付,還可能害醫院被罰一大筆錢。但病人一直很緊張,折衷之下,才找出這個能讓他安心、又不浪費健保資源的辦法。」施壽全解釋自己的兩難。

電腦斷層造影
14%檢查無必要性

根據《今周刊》獨家取得資料顯示,在二○一六到一八年之間,每年皆有約十四%的「電腦斷層造影」(CT)健保點數申請,遭中央健保署駁回(核減)。也就是說,在健保署委託的審查專家眼中,平均每七次電腦斷層檢查,就有一次非屬必要,健保不應付費。

除了電腦斷層造影,申報健保點數經常遭核減的項目,還包括磁振造影(MRI)、尿路結石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心導管手術)等。
抽樣審查健保申報案件,是健保署控制醫療資源合理運用的方式之一。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由於健保支出受總額限制,「審查」不是為了「省錢」,而是想讓民眾享受更好的醫療照顧;因此,評估個別醫療處置是否合理必要,皆以尊重臨床人員判斷為原則,並採「專業雙審」,只有兩位專家持同樣意見,健保署才會核減。

醫療處置沒有唯一解答
可朝醫病平權、共享決策努力

折衷的方式,就是由醫學會將專業臨床指引,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內容,讓病患在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之前,具備基礎認知。例如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正考慮邀請胸腔內科、放射科等相關專業人士,共同針對發現肺結節的後續處置,建立共識指引,讓醫師與病患討論治療方式時,有一致的參考建議。

醫療處置沒有唯一解答,唯有醫師為病患與醫療品質著想,病患也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尊重專業建議,才能盡可能避免對人體有害、又浪費資源的過度醫療行為。(閱讀全文… )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58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AI狂潮!娛樂、醫療、科技...直擊AI應用3大現場 
AI會診斷眼疾 準確率比醫生高 台灣醫療跨出第一步 
欠2.5萬健保費!旅外國人回台看病用掉72萬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