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紐約客(New Yorker)前駐京記者歐逸文所寫的《野心時代》,在網路書評上頗獲好評。我看到作者的簡介是「他的工作,一般是兩到三個月一篇,有時六個月一篇,每篇文章大概要採訪50到80個人」,這本周刊型的雜誌能夠容忍記者6個月交一篇長稿,這種待遇,在台灣絕對沒有。然而,歐逸文採訪之用心,每篇稿要採訪50~80人,在台灣新聞界,大概也是沒有。
如此細火慢燉,必然有獨到之處,趕緊買來一看,滿足好奇心。這本書是以人物為主,但並非只是陽春的人物稿,而是以共產黨推動土改、文革以來,迄至於今的時間為縱軸,再以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人的主政路線為橫軸,在這樣的時間背景裡,以人物故事來凸顯中國社會的轉變與欲求不足。
書名之所以稱為「野心時代」,是指中國人民歷經艱困的文革歲月後,從極度飢餓裡釋放出來,貪婪地追求名聲、財富與地位,今日中國的強大,其實就是千千萬萬,心懷野心,追求成就的人所撐出來。但是,作者也提出,中國人在擁有房子與車子等美好物質後,心裡仍然有著對「價值」與「尊嚴」的渴求,這些壓抑不住的欲望,愈富有就愈渴求,將是中國共產黨對內維穩的極大挑戰。
這本書,我雖然只讀到四分之一,但光是看書後附錄的採訪來源與參考書籍(Notes on Sources),就令人覺得耳目一新。在台灣,記者出書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如果能在註解中說明參考書籍,出自何人、哪一家出版社、哪一年出版、哪一頁,就已經算是有道德、負責任的作者。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有太多文抄公亂貼別人的文章,從來不會標註。
因此,在台灣,絕對沒有一位記者,像歐逸文這樣,在參考附錄中,詳細交待每一章節中,幫助過他,接受他訪問,或提供資料給他的人,以及與這些人相識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歐逸文是衷心感謝這些人,並不是交了稿,賺了稿酬就把這些臉孔拋諸於腦後。他也廓然無私地公布他所參考的兩岸書籍、政府報告、公開紀錄,以供檢閱。
我和本組年輕同事建志談起歐逸文的待遇,我豔羨地談起「兩、三個月交一篇」,建志很務實地說「那是國外媒體,我們是在台灣哪!」我哂然一笑,是的,雖然主客觀條件不同,但是像歐逸文那樣珍惜採訪線上遇見的人,本來是我們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