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剛播映完畢的《花甲男孩轉大人》是近年臺劇收視率最高的連續劇,而這也是「植劇場」系列的一支單元劇。擔任系列總監製的王小棣和一群有理想的導演,本著栽培新人,深植臺灣戲劇實力的理念,讓臺劇有了另一番風貌,而她本人更是關注社會議題,因為她把拍連續劇,當成一種社會運動……
得過數次金鐘獎、金馬獎的導演王小棣,現實人生的精彩程度,並不輸自己催生的戲劇角色。
王小棣的父親是陸軍上將,期待子女們「用功」、「愛國」;面對這樣男性化的鴻鵠大志,身為唯一的女兒,她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家庭的期待。
有媒體說王小棣是「最會捕捉小人物的大人物」,而她說:「電視劇是可以救國的!」在她的戲中,小人物的各種酸甜苦辣,展現了社會基層的生命力;這層關心就像是漣漪一樣,以她的戲劇為中心點,逐漸擴及到整個社會。
現在的她,每天還是有很多新的想法要去實現,她近年籌設的「植劇場」,就是一個取材於社會、深耕表演技巧,企圖將夢想「植入人心、植出市場」的根據地。
上將的女兒
從小很皮、很叛逆!
王小棣在訪問時笑說自己年少時「很皮、很叛逆」!她隨性愛玩的性格,讓人很難想像來自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她就不愛唸書,常翹課,考試的時候,乾脆在鉛筆上刻好「1、2、3、4」,答題時滾一滾鉛筆就決定答案;但是,她的人緣卻很好,幾乎全校每個班級都有認識的朋友,可說是一個有小男孩性格的女孩。
她超愛打籃球,可以不吃午飯,從天亮一直打到天黑。從國小打到初中,高中時還真的讓她打進了「純德女籃」(現在「國泰女籃」的前身)。而她的父親竟也沒有強力制止,最後是她自己在高二時發現未來不想走體育才放棄。
天分被貴人點醒
五歲就想當導演
當初如果她繼續打籃球,結果未必不好,只是現在就不會有「王小棣導演」這個名號,也沒有她在文化上的影響。在現今榮耀的背後,其實是三位貴人的智慧跟寬容,啟發了她的天分。
第一位是初中時的數學老師——葉傳靜。她告訴王小棣的父母,說她上課睡覺,是因為「老師解釋第一遍,她就聽懂了,不必多聽兩遍,所以趴下去睡。」這個說法連王小棣自己都不確定是對的,但她回想起來,發現之前「個位數」的數學成績,的確在那時念「幾何學」時,突飛猛進到90幾分。老師這句「知己」的話,把王小棣從昏睡的課堂上喚醒了。
後來這位老師在她初三時自告奮勇,把王小棣帶到自己班上,讓這個成績一直是「放牛班」的小孩,竟然到了升學班上課。而快初中畢業時,王小棣還寫了一封長信「勸告」父母說,她想「打籃球」,不要聯考,而家裡也同意了。在畢業典禮那一天,葉老師獨自帶她到辦公室,問她說:「妳決定去打球,不聯考了?」她用不在乎的態度說:「是啊!」沒想到接下來老師卻紅了眼眶,緩緩地對她說:「王小棣,妳可惜了!」就是這一幕,讓她到現在都還忘不了。
後來她上了淡江中學,同時在純德女籃打球。高二時,學校的修女德姑娘看到她在耶誕晚會的表演,告訴她:「你可以唸戲劇」。這句話讓她在懵懂之中似乎看到了火花。沒想到大學聯考放榜後,她還真的考上了文化大學戲劇系。
不過,一開始她的感覺是「羞辱」,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唯女人與戲子難養也」,演戲似乎不是種受人尊重的工作!沒多久,父親送了一套《中國十大戲劇名家》給她,她細細研究,才發現原來中國的戲劇如此博大精深、富有內涵,於是決定好好學習。
在三位貴人的啟發下,王小棣的人生有了重大轉折,也成就今天的她。事後她回想自己5歲時,被問到長大想做什麼,她的回答就是「導演」,只是繞了一大圈,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的「初心」竟然早就明擺在那兒了;這樣的迂迴過程,讓人驚嘆生命的奇妙!
心目中的臺劇內涵
要多元、有價值的營養
戲劇傳達著創作者對生命的看法,王小棣的作品涵蓋社會各個層面,常以小人物為著眼點,與社會脈動有著很大的連動。跟一般戲劇人不同的是,她相當關心社會運動、民主政治,曾經說過「國家爛到我想出來選總統」這種話。談到她的作品走向時,王小棣說:「我認為『活著』是不容易的,我對於『活著、生命力』這件事有著很大的興趣。」
王小棣喜歡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人,這可能也是她的戲總能勾勒出各種小人物特色的原因。從早期的《全家福》到《魔法阿媽》、《波麗士大人》,以及現在的「植劇場」,不論是電視、電影、影集,她在意的不是大螢幕或小螢幕這種形式問題,她始終堅持、不變的理念是「題材多元化」與「人物生命力」的展現。
近年來,韓劇、大陸劇、日劇風行,在臺灣最夯的不是偶像劇,就是台語本土劇。王小棣分析,很多人害怕不賣座,只要沒有「愛你」兩個字的戲就不敢拍,但這樣下去,就像人體長期不能吸收到真正的營養,久而久之會失去健康。對她來說,這個「營養」就是臺灣人在生活中自然展現出來的「生命力」,她把這些故事呈現在螢幕上,分享給大家,就是利用戲劇的形式來分享「多元、有價值的營養」,這就是她心目中臺灣戲劇的內涵。
現在王小棣與另外七位導演合作的「植劇場」,就是往這個方向在努力;對她來說,臺灣不是沒有人才,也不是缺乏內容,而是沒有人整合這些資源,把它們「種」成一棵大樹,即使穩紮穩打的步調並不快,但是值得!
進一步擴大關心的範圍,她也投入社會運動。她說,以前臺灣社會對「民主」的觀念是在「政黨政治」層次,現在應進步到「公民教育」。政黨不必互相貼標籤,現在已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身為公民應該「多聽、多想、多討論」,其實大家可以一起攜手進步、讓社會更好,不必把成長的責任全部推給政黨。
作育英才
傳承生命的感動
王小棣在圈內一直以「作育英才」聞名,子弟兵包括演員藍正龍、導演蔡明亮等;她的理念總不乏後進追隨,因為取材、表現形式多樣化,所以種類豐富而具發揮空間。
她也將「看透小人物」的洞察力用在子弟兵上,像她談到藍正龍執導的首部電影《傻傻愛你傻傻愛我》時,就誇獎他很努力,從拍攝《波麗士大人》時,與一位唐氏症兒童結為好友,最後竟能發展出這部以唐氏症為主題的影片。過程中,她看到藍正龍並不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或者空有個性、外表的演員,他的內涵、實力一直在成長。
然而,「王小棣」三個字之所以帶有些傳奇色彩,除了她的父親「王昇」的社會地位,以及她自己的成就之外,影響她更大的可能是父親給她的「空間」。當年王昇雖是鎮壓黨外人士的主力人士,但他聽到女兒要前往聲援美麗島事件,不但沒有反對,甚至還介紹黨外人士帶她一起去。一個外省子弟卻這樣支持本土民主運動,而父親竟也不反對,這兩人的態度都令人詫異。王小棣說,外界看他的父親是一個威風凜凜、嚴肅的軍人,但一路走來,卻發現父親給了她很多「體諒」。
或許正是老師的包容與父親的體諒,才有今天的王小棣。在她接受媒體訪問時,多次提到「老師真的很重要!」而泛紅了眼眶。現在的她,似乎也扮演著當年老師、父親的角色,傳承著「多元文化的生命力」,不斷以此為主軸激盪出新的戲劇型態;不論她的身分是演員、導演或編劇,甚至是社會運動者,她的目標都是希望社會「更健康」,這也是她繼承家訓、「愛國」的方式。……完整內容,請繼續閱讀《大家健康雜誌》362期
*推薦閱讀:
從《花甲男孩轉大人》看父與子的情感羈絆,怎樣才算一個好父親?為何孩子不懂父母心?
*本文出自《大家健康雜誌》106年8月號,更多精彩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