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城市治理的韌性與永續

Foto

重建、整建、維護,傳統概念無法應付全球氣候變遷,頂多預防地震,將來應思考何謂減災、調適。過去都市設計,審的都是單一建築,都市更新應整體看。以往認為棟距夠寬本為應該,現在竟要給獎勵,這些都是有問題的,這牽涉建物產權認定和外觀。

傳統都市更新的意涵,是指已建成區或老舊建築區未來有更新需要,並留設可供滯洪空間,以及建築物增設雨水貯留設施,以降低淹水風險。「都市更新條例」旨在都市計畫範圍內,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為未來的居住環境與機能帶來全面改善。

防災型都更問題:產權、房價、資金

開放空間產權複雜、房價降低、資金等可稱為廣義防災型都更要面臨的問題。建議降低防災型都更門檻,最後關鍵還是要回到審議制度。但制度冗長,審議委員認為必須遵守公益、正義,居民則希望一坪換一坪。因為認知上差異,公聽會民眾曾提出不希望容積移轉,因為移轉後價格要由住戶負擔,導致更新遙遙無期。

國土計畫與防災資訊科技結合

將來國土計畫及防災資訊科技應鍵結,除防災資訊科技普及(監控、監測、監視)外,應運用大數據。另外,觀光與基礎建設脆弱度、維生設施與醫療系統的容受力,如大型活動地點與空間、文化歷史資產、交通節點與消費歡愉場所、老年與小童、長期病患及脆弱人口、不同層級的醫護設施和救援體系都應整合考慮。

未來發展型政府的新考量及定位,應由:(一)從經濟掛帥的城市空間成長模式,轉到韌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治理。(二)重視在地環境特質,以及在地文化的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