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面對容受力 成立防災專責

Foto

國內地震研究預測做得非常好,雖都是科技部單位,但其研究和政府直接連結不太強。過去我請營建署計算土地容受力,推算如何明智使用這塊土地,我們如果要做大台北防災型都更,可能需二十年時間,若基礎假設是有八百萬人在台北,那幾乎沒有空間了,因為土地成本太高,做任何事的負擔成本都太大,等於穿著西裝改西裝。

應加速防災總署成立

我們缺的是防災專責單位,如果一年預算十億、有一百五十至兩百人規模的防災總署,就可以指導內政部、科技部、各部會執行業務計畫,幫助協調整合。台灣最困擾的是防災專業沒被重視,被重視的僅止於預測,但法令、政府運作等問題沒有人關注的。未來如果防災總署成立,相關作業便水到渠成。

閒置土地及校舍連結都更防災

財務規劃部分,如幾百萬戶、一千萬戶的補強更新,是天文數字,目前政府負擔不起。我之前才會把閒置土地校舍,私校退場與都更防災綁在一起。這已經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法律問題,若把它當政治問題就有彈性許多。

私校退場規定是所有財產要充公,不退場的結果是少子化使學校倒閉,政府反而要付一百倍代價。賠償可以,但是土地變更,政府拿六成,提供土地誘因,但私校仍須回饋相當比例的土地給政府。

利用合適案例做出示範區

地震是大議題,如何利用政府手上的籌碼和空間來容納危險建築;在政治層面解決後,再談法律如何鬆綁,不然每條法都有盲點,承辦人無法解決法律問題,因此要釐清政治和法律問題。以台南市為例,市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安平地區土壤液化問題,已經是既成災區,我們可在重建時,檢視法令有哪些差距須補強或重新檢討之處。新北市也是適合的案例,現在有了防災型都更財務計畫,有憲兵訓練中心,何不挑這種案子做出成效,讓民眾了解什麼是防災型都更。

如果政府沒有能量執行,如何建立夥伴關係,需要專業思考。要從政務官角度看事情,然後再從事務官角度分別討論,因為兩者角度一起看是無解的,跨領域對話、跨領域整合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