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在2015年,鴻海集團開始積極佈局印度,進行「長期的高科技策略性投資」。同年8月鴻海集團與印度孟買行政區所在的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簽訂投資計劃,鴻海未來5年計劃在該省投資50億美元,設立新的電子產品製造廠區;隔年初便宣佈在印度安得拉省(Andhra Pradesh)建立全球最大的製造代工園區。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高度重視「印度製造」帶來的商機,還親赴印度與當地官員洽談集團當地建廠計劃,並喊出2020年前於印度建置10至12座工廠、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
當然郭台銘的野心不止於此,鴻海宣佈投資百億美元赴美國設廠,成為2017年全球產業圈關注焦點。郭台銘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起現身美國白宮召開記者會,宣佈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將進駐威斯康辛州打造全球最先進的液晶顯示面板廠。9月,該州兩院皆通過此案,同時包括30 億美元獎勵。這也是面板產業供應鏈首度在非亞洲的地區生根。
鴻海集團赴美國設廠的消息在台灣受到高度矚目,也傳出有其他企業準備跟進,移往海外投資。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台塑集團,該集團的總裁王文淵曾說過,他想要在台灣投資,但是沒有選擇。歷經「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擴建案卡關,以及台化彰化廠關廠事件之後,台塑只能選擇出走美國。
面對企業出走、外資不來的窘境,蔡政府在推動「前瞻基礎建設」、「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的同時,是否更需要思考「企業為何要投資或留在台灣?」更不能低估,如果引爆另一波出走潮,屆時台灣還能在全球產業鏈中保有一席之地?
川普的禮遇 台灣的冷冰冰
郭台銘與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26日在白宮記者會中宣佈,鴻海集團正式啟動「飛鷹計劃」(Project Flying Eagle),未來4年將投資100億美元。富士康於8月21日宣佈,公司將在威斯康辛州工廠園區建立三條生產線,最快將於明年動工,計劃自2020年開始營運,最後能創造大約13,000個就業機會。
郭台銘是川普上任以來首位在白宮召開投資記者會的外國企業家,川普不但親自出席,還多次與郭台銘握手,並且在致詞時提及「我的朋友」、「世界上最棒的商人」、「偉大的創業家」等,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以及威斯康辛州的州長沃克(Scott Walker)也陪同在旁,可說是給予極高禮遇。川普給足郭台銘面子,讓台灣政壇與企業任何一人都望塵莫及,而鴻海落腳威斯康辛州,獲得地方政府承諾的減稅、融資待遇,讓鴻海同步有了裏子。
相較於美國出動六個州的州長派代表向鴻海作簡報期盼投資,鴻海集團副總裁、夏普(Sharp)社長戴正吳於5月時返台視察集團旗下的「三創中心」,忍不住講出「台灣招商冷冰冰」的心底話。戴正吳表示,「台灣是我很熱愛的地方,但從未看過一點熱情,都是如此冷冰冰,而且反商。」
由於媒體報導造成輿論壓力,隨後經濟部表示將由次長沈榮津拜會戴正吳說明招商做法,並聽取建言。
沈榮津則表示,政府非常重視民間投資,除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外,已調整全球招商服務中心功能,提供單一窗口及「項目、專人、專責、全程客制化」服務,並項目列管各縣市新台幣5億元以上的投資案,定期追蹤進度以加速落實重大投資。但從這些內容來看,仍只是制式回應,欠缺應有的溫度與熱情。
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還表示,郭台銘曾對他表達出「相信美國」的說法;白宮解釋,郭台銘是相信川普政府對法規的鬆綁及稅制改革等種種承諾。為什麼鴻海相信美國,批評台灣?其實很簡單,後者無法提出有力措施留住本土資金。
檢視經濟部的回應,「已迅速規劃『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希望為民間企業創造新一波的商機」,但逐一盤點「五大創新產業」就可發現,綠能投資卡關在台灣沒有離岸風力發電設備的技術與經驗,還在尋求外資合作、落實技術移轉,而且外海風機建設迄今沒有一家廠商通過環評,潛在商機看似很大,但「看得到、吃不到」。
迄今未見興建太陽能電廠的新土地公告,反倒造成一堆不肖業者,偷偷把農地違法「種電」,犧牲了大量的良田;「亞洲.矽谷說」則提出說要帶動新創投資,成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雖然公司是成立了,卻不見資金在哪兒,反而桃園土地價格先漲一波,只是炒地皮而已;至於生技醫藥更是惡名昭彰,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浩鼎案」餘波蕩漾,令整個產業蒙上陰影。此外,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也都乏善可陳。
再來看「加二」項目的新農業與循環經濟,政府說要成立「台灣農業開發公司」,替農民向全球營銷台灣農產品,農委會輔導成立的「台灣國際農業發開公司」就向台糖公司租用農地,招募人手種植作物,挨批「與民爭利」。循環經濟最初鎖定石化產業高值化,但石化業長期被汙名化,不只地下管線會「氣爆」,還會有高汙染排放。總之,轟轟烈烈的「五加二」,一年下來,讓企業根本無從投資。
還有一個致命問題,正如郭台銘所說,台灣的行政效率太差,落後美國太多。
如這一年來,「一例一休」、轉型正義、不當黨產、年金改革等,政治議題排擠了經濟法案的審查進度,相關修法都卡在立法院。法令鬆綁或者是程序簡化,都是說得多、做得少,而基層公務人員也多半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反觀,鴻海年初傳出有意在美國設立面板廠,短短幾個月內,就有了具體投資眉目。
內資留不住 外資請不來
不僅是鴻海,王文淵就曾說過,他想在台灣投資,但他沒得選擇。消息顯示,目前美國也正極力說服台塑加碼投資,台塑已經考慮在路易斯安那州投資94億美元,另在德州廠四期投資50億美元。
為什麼台灣留不住本土企業?不僅缺乏企業留下的吸引力,再加上,缺電、缺水、缺人和環保評估的不確定性,要知道,企業不會因為台灣的局限性而阻礙企業的發展。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表示,台積電的晶圓流水線必須24小時運轉,停電一秒鐘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其他高科技企業也同樣對電力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但由於「非核家園」的強力呼聲,使得台灣供電險象環生,企業提心吊膽。
8月15日下午,全台突發無預警大停電,台北市、新北市、南投縣、台南市、嘉義縣、苗栗縣、台中市等地都發生了停電、跳電。這種情況,會讓企業措手不及。
在用水方面,尤其是中南部降水不多,許多地區開始限水,企業用水的成本將更加上升。在人力部分,長期低薪和「一例一休」導致許多年輕人不願在台灣找工作,紛紛出去尋找更大的舞台,對企業求才造成負面影響。加上「一例一休」的施行,台積電等需要24小時用人的半導體企業,因員工加班費暴漲而使支出飆增。
此外,泛政治化、民粹化的「環評操作」也被操作得過度扭曲,只提倡環保至上,極力否決經濟發展、醜化企業,讓企業因此望之卻步。台積電正是擔心3奈米晶圓廠從提出到通過環評時間過於冗長,無法如期在2022年進行量產,才考慮赴美投資。
「四大皆空」的局面,讓本土企業留不住,許多外資企業也對台灣的經濟形勢直搖頭。
在台灣扎根近30年的麥當勞宣佈將退出台灣市場,包括旗下的350家直營店全部都轉讓、佈局已久的巴克萊證券(Barclay)以及巴黎證券(BNP Paribas)陸續傳出將撤離、Facebook因缺水問題放棄在台設立資料中心計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台灣的日本商會與美國商會都曾發表類似的白皮書,對台灣的投資與營商環境提出警告與批評。美國商會指出,台灣有許多法規不合時宜,不但不能與國際接軌,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法規還「各自詮釋」,再加上繁冗的行政作業,都是外商作投資決策時的最大痛點。
美國商會今年6月發表的《2017台灣白皮書》重批蔡政府推動的多項政策,如「一例一休」是「大開倒車」(big leap backward),不利創新和服務業發展,對白領專業人士尤其不友善;至於「五加二」產業發展計劃或許能振興經濟,但推動創新的做法不能只打造「硬體」設施,而要發展「軟體」,推動用創新的觀念來解決問題的文化等。
報告認為,當前台灣的相關規定和體制,局限在「防弊重於興利的制式思維」。
再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數據,2017年1月到5月所核准的僑外投資總件數為1,260件、投資金額33.1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6.39%和35.2%;受到兩岸關係變化影響,陸資來台投資的件數有55件、金額1.43億美元,也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17%和6.2%。顯示台灣內部環境惡化,不論外資或陸資,投資意願都明顯降低。
「樂觀其成」 自欺欺人
面對鴻海不滿意台灣投資環境,而選擇大手筆投資美國,政府又有什麼說法?
白宮記者會的消息一公佈,總統發言人黃重諺立即表示,任何有助於台美經貿關係更緊密的投資與合作,總統府都「樂見」。
財政部官員說,看起來是鴻海將部分生產基地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美國,但觀察重點是鴻海前往美國投資後,會不會把整個面板產業供應鏈帶往美國?如果會,那對台灣的出口就會有影響,官員希望鴻海能「根留台灣」。
經濟部官員就表示,鴻海是跨國企業,產品要銷往全世界,基於企業考慮,選擇赴美投資,將更貼近終端使用群體。目前鴻海在美國、日本、台灣都有生產基地,可以擷取各國強項,互通有無,經濟部期待鴻海的佈局可以符合企業需求,創造多贏的結果。
至於會不會擔心台灣的其他產業跟進,外移至美國?經濟部官員對此並不擔心,因為跨國企業全球佈局是必然趨勢,也是基於企業的需求考慮,但官員同樣也希望,大企業跨國佈局的同時,「也在台灣增加投資」。
這些官員的意見,恐怕只能以「天真」來形容。鴻海集團營收總額連續9年稱霸,持續改寫該集團的紀錄,2016年再創4兆8,499億新台幣的歷史新高,連續兩年營收成長都達7%以上,除顯示其營收成長動能穩定外,更反映鴻海近年朝向多角化經營,進行全球智慧財產權佈局是有效的。
但鴻海追加對台灣的投資嗎?如此多的收益,有多少流回台灣?檢視鴻海的前十大股東,除了郭台銘之外,荷蘭退休基金PGGM、 APG資產管理公司、挪威中央銀行、新加坡政府投資、沙鳥地阿拉伯中央銀行等等,全是外資,鴻海並不是台灣的「國有企業」。
蔡政府真的不宜再抱持鴕鳥心態,自我安慰說「企業貼近終端消費市場生產,是跨國企業常用方式」,或是「鴻海投資美國,不影響台灣面板業發展,樂觀其成」云云。在心態上,政府除了嘴巴不反商外,也必須讓內外資真正信服政府「拚經濟」、「拚招商」是來真的,府院高層更應積極扮演「行銷台灣」的推手,不能只是把招商掛在嘴邊說說而已。
例如,這次成功爭取鴻海落腳威斯康辛州的幕後功臣之一,便是美國「駙馬爺」庫許納(Jared Kushner)領軍的「美國創新委員會」。反觀台灣行政院底下雖然也有「全球招商及攬才聯合服務中心」,似乎未獲重視,缺乏「存在感」。
從台積電西進到鴻海的對美投資,後續是否會引發骨牌效應,答案不言而喻,但政府對此案不該只是麻木地應付是「企業全球佈局並樂觀其成」,更應反思「企業為何要投資或留在台灣」?否則,企業為了尋找更好的投資環境,只能捨棄台灣,惡性循環下,產業還未升級、轉型之前,就先空洞化了,這只會使得已經體質孱弱的台灣經濟更加無力回天。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3期
圖片來源: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