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民國100年政府推動奢侈稅開始,「居住正義」就成了台灣最熱門的話題,而在民意所趨下,政府也不斷祭出打房措施,日前在立法院火速通過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更被視為史上最大的房市改革。但4年過去,儘管從總統、官員、民代到學者人人高喊居住正義,但問題解決了嗎?而在連串的政策措施之後,居住,真的正義了嗎?
26年前,無殼蝸牛運動喚起社會正視居住正義,寫下台灣公民社會走上街頭的歷史紀錄;26年後,巢運和社會團體依然為了居住正義頻頻發聲。居住正義到底是什麼?是「住者有所居」還是「住者有其屋」?立法院如預期在6月5日三讀通過房地合一實價課稅,預計2016年元月1日正式實施,但居住正義就此實現了嗎?
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人給予肯定答案。房價下修,買不起的人還是買不起;社會住宅喊了很多年,但對於無住屋者也是杯水車薪。
社會住宅供給 微不足道
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最新調查,截至2015年1月止,台灣現有公共出租住宅(社會住宅)總計只有7,124戶,僅佔住宅總存量838.88萬戶的0.08%。台灣社會住宅的比率,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荷蘭32%、英國18%、瑞典18%、捷克17%、芬蘭16%(歐盟平均14%)、美國5%,以及亞洲的日本6.1%、新加坡3%,以及高房價的香港高達29%,簡直天壤之別。
就社會住宅總量比較,鄰近國家日本345.6萬戶、南韓116萬戶、香港76.1萬戶、新加坡9.8萬戶,台灣社會住宅供給量實在微不足道。
海悅國際開發公司總經理王俊傑認為,居住正義應該要做到住有所居,未必非得住者擁有其屋;然而,政策方向並沒有照顧弱勢者住有所居,反而衝擊89%的房屋所有權人。王俊傑痛批,房地合一稅其實只是很單純的「加稅」、「增稅」,只是不動產稅賦的「分配正義」;即使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明年元日正式實施,但對於落實「居住正義」,完全沒有幫助、也沒有關連。
王俊傑表示,居住正義要怎麼落實?只要政府起而行,提供大量、便宜的社會住宅,或大量的、便宜的地上權住宅,給買不起或租不起房子的弱勢族群,這是政府總體住宅政策絕對不能規避責任的一環。
政府打房 又高價標地
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嘉磐建設董事長魏嘉銘心目中的「居住正義」,也是讓「住者有所居」,自從實施奢侈稅以來已4年,但房價漲了3成,現在房地合一實價課稅還訂出6年自住免稅門檻,對於要離鄉到台北工作找房子住的年輕人,有沒有提供「住者有所居」?這10年來,政府調高全台土地公告現值1~3倍不等,可是為什麼我們繳交的稅增加了,幾十年來政府在社會住宅的貢獻度只有0.08%、連0.1%都不到?為什麼政府總是兩手策略,一手打房,另一手卻把公有和國有土地高價標售出去、而不提供弱勢者有所居?
魏嘉銘表示,政府要作居住正義,只要立刻採取積極性作為、把閒置空屋或公有地興建只租不售社會住宅,不要再只會喊打房。
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表示,「居住正義」是一種概念,早年地政學派講的是公平分配,是貫徹國父漲價歸公;20年前,演變為爭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土地公平正義;現因台北房價高漲催化,居住正義演變為仇富、反商情結的階級鬥爭,年輕人積極爭取「負擔得起」的居住權;但總體來說,「居住正義」的聲浪,雙北市「有感」程度遠比中南部明顯得多。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住者有其居」才是「居住正義」追求的目標,且居住問題在雙北較嚴重,反觀中南部,高房價問題並不明顯。例如行政院提出限制轉手資格的「青年生活住宅」,這種社會住宅香港老早在做,台灣始終要跨出這一步;與其政策支票開在5年後,不如立刻活化舊有公家房舍、空餘屋或租屋市場,興辦社會住宅等,讓無殼族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