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人工智慧機器人大師Rodney Brooks表示,機器人應用是紅色供應鏈展望未來10年的關鍵,而歐美、大陸的新創事業大量集中在機器人應用技術領域,一旦成熟商轉運用,並進入資本市場IPO,就會取代已當紅5年的生技公司,成為各地股市的主角。
但Rodney Brooks也說,「這個預估也有可能是錯的」,例如太過樂觀機器人的功能,畢竟至今沒有人想要機器人當老伴,沒人想要天天和一台「冰箱」過日子,而且機器人再怎麼設計研發,終究是「四支腳和兩支手臂」的機器。
他說,人們千萬不要把「長壽」需求和機器人劃上等號,那會限制了機器人設計的應用範圍,而是要讓機器人技術應用有更廣大的軟體導入及應用想像,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才會無限延伸。
Rodney Brooks此行來台參與時代基金會與MIT的全球產研計畫,並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他表示,自1997年首次訪問台北,拜訪新竹科學園區晶圓代工業,就完全理解台灣在科技製造業的強勁優勢,現在台灣輿論多在討論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的威脅,「事實上,那是台灣廠商建立起來的」,大陸當今供應鏈的形成,主要部分是40年前台商的全力參與,以及小部分的香港業者。
他指出,機器人並不是第一天發展,可是至今仍有90%的需求及市場尚未被滿足,例如大陸以製造業4.0引進人工智慧機械人產業應用,與大陸產業勞力缺乏有關,也可以說是大陸導引經濟結構走向數位化的創新過程,因此產生很多新創事業浮現的機會,台灣科技製造業愈活躍參與,愈提供跨領域的應用實例,未來共同整合、開拓市場的機會愈大。
昨天的年會外場,也另闢機器人相關科系學生的論壇,由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和Rodney Brooks對談。
陳文茜說,她想像中的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人做的事」,例如每天陪伴的機器小狗,每天早上在她起床時送上一杯熱咖啡,希望年輕學生能快些設計研發陪她終老的機器人。對此,Rodney Brooks卻說:「要把機器人當伴侶,會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