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言論管制誰都有 言論自由誰來定?

Foto

當你打開平常經常瀏覽的網站頁面時,赫然發現內容被移除了,或者是原來所期待的精彩內容突然被「HTTP 404」、「網頁不存在」幾個簡單的訊息所取代,失望與憤怒之餘心裏認定的「兇手」多半會聯想到中國大陸的言論管控:可惡,又被「河蟹」了!

但是這般情境,最近在自由主義大本營,號稱世界言論自由最高地的美國真實上演。

美國右翼政治名嘴被下架
8月以來,美國知名極右翼陰謀論者瓊斯(Alex Jones)的相關網頁陸續遭關停,除臉書(Facebook)移除了他的四個粉絲專頁,還包括蘋果、Spotify、YouTube等平台也相繼移除播客(Podcast)、影片與帳戶。至於川普(Donald Trump)最喜愛使用的推特(Twitter)則是限制瓊斯的權限,將之設為唯讀模式,讓他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發文與轉發,變相「封殺」。瓊斯為自己大聲喊冤,抨擊這些主流平台聯手審查網路言論。

事態越演越烈,川普在8月19日發出推文聲援瓊斯,不只槓上社群網站,也痛批傳統主流媒體。川普指責社群媒體完全歧視共和黨與保守派的聲音,「他們正在壓制許多右翼觀點,對其他意見卻無作為」,並且稱媒體平台言論審查是「非常危險的事,根本無法管束」。話鋒一轉,川普將矛頭對準美國兩大媒體,斥責他們「有病」,他說:「如果你正在杜絕假新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就是假新聞界的翹楚,但我並未要求遏止他們病態的行為。」

紐約港畔「自由女神」火炬光輝所照耀下的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世界幾大自由派網站平台聯手「下架」一位政治名嘴,還促使川普跳出來加入這場罵戰,為之鳴不平?

回顧瓊斯其人其事,他在1999年創辦網站「資訊戰」(InfoWars),同時自製廣播節目《The Alex Jones Show》,發布的內容一直被視為在散播有違倫理和常識的言論。

例如除了經常攻擊弱勢群體,他還曾聲稱美國政府策劃「9.11」恐怖攻擊;宣稱美國民主黨人經營著跨國孌童集團;甚至暗示2012年發生在美國康乃迪克州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槍擊案的受害者,都是控槍派聘請的「演員」。2017年11月,「資訊戰」發布影片聲稱十字軍東征屬於「防禦」性質,言下之意即指伊斯蘭信仰正在入侵歐洲。

不僅如此,他的網站內容持續挑戰著美國社會的尺度範圍。例如主張撒旦教徒控制了全球的政商大權,又稱政府在飲水中加氟是一種優生學手段;還指證歷歷稱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資助極權政府,且IBM是幕後更大黑手。無怪乎CNN曾直接封瓊斯為美國「陰謀論之王」。

看在自由派眼中,瓊斯的極端言論與假新聞無異,不少人早就希望媒體平台對此進行整頓。臉書認為,瓊斯的專頁「歌頌暴力,而且對跨性別人士、伊斯蘭教徒及移民使用不當言論」,違反該公司政策;推特執行長杜錫(Jack Dorsey)受訪時表示「我們不會以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檢視內容,我們在意的是行為」、「我們必須移除行為、政策、落實方式及工具帶有的偏見」;蘋果則發出新聞稿表明立場,「無法容忍仇恨言論」。而YouTube在網站上載明「我們鼓勵言論自由,但我們不容許仇恨言論」,且直接定義仇恨言論具有以下七種特質:種族或族裔、宗教信仰、身心障礙、性別、年齡、退役身份、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很明顯的,瓊斯的陰謀論可以隨意穿鑿附會,但充斥其中的仇恨言論才是踩到紅線的關鍵。

商業資本主導的言論自由
台灣一向自豪於言論自由,尤其是在中國大陸面前,往往把言論自由抬出來作為文明進步與否的指標。就此而言,瓊斯與「資訊戰」的案例顯得格外特別,基本上顛覆了外界對於美國言論自由的想像,足以藉此反思言論自由的意義,以及政治權力、媒體與自由三者之間歷久不衰的複雜關係。

眾所周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已經明確規定:「國會不得立法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信仰之自由,剝奪人民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人民和平集會之權利,以及向政府請願的權利」,被視為保障言論自由的象徵與典範,也是新聞自由的基礎。不過,言論自由絕不等同於毫無底線,如同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所說:「只有基於防止一個人危害別人的目的,才能不顧他自己的意願,正當地對文明社會中任何一個人行使權力。」就說明了言論自由不可能無邊無際。

因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誹謗言論、猥褻言論、挑釁言論、煽動不法行為言論、等有所限制,並處以法律制裁。例如1931年「尼爾訴明尼蘇達州案」(Near v. Minnesota),最高法院認為聯邦政府可以根據國家安全為由,要求法院對新聞界頒布禁令。時至今日,美國仍舊在政府管制與言論自由之間擺蕩拉扯。

另一方面,瓊斯的言論被幾大媒體平台巨頭封殺,川普反而為之跳出來舌戰媒體,衝擊了傳統政治與媒體之間的權力結構。過去媒體一向被視為民主政治的「第四權」,對執政者負有監督之責,同時以自身的實踐捍衛新聞言論自由。但此次瓊斯面臨的情況,卻在自由派推波助瀾之下,由媒體平台主動關停主宰未來媒體產業發展的平台,已成為言論審查與管制的「劊子手」。

與此同時,川普的角色對原有的平衡關係也產生意外效果。出身保守陣營的川普,自選舉期間就開始攻擊媒體製造「假新聞」,如今又搖身一變,大力守護支持總統的媒體言論。背後的邏輯完全就是政治博弈,以消滅對手聲音作為新聞真假與否,以及言論管制與否的衡量基礎,帶來最大的負面效應就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全面解構了過去對意見、事實與新聞概念的認知。

中美都有管制但內涵本質不同
值得進一步反思的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長期批評中國大陸實施言論審查,從而以簡單的線性邏輯把中國大陸定性為沒有言論自由的專制體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大陸確實有言論管控的機制,但在本質上與美國截然不同。美國是資本全面主導的社會,演變至今,資本的力量取代了政治與法律,成為言論審查的第一線,主動封殺「有害言論」。就算是原來憲法提出的限制,也只是將權力賦予了法庭和政府,資本根本無法掌握這種權力,但這次對瓊斯的限制,顯然並非憲法所預示的。

相對於此,中國大陸的言論管控,更大程度是來自於政治權力,在龐雜的中共政治體制中,從垂直的中央到地方及橫向的部門機構之間,都有各自的輿情監測方式。不過在這套外界看似森嚴的管制體系中,還是能摸索出其中的運作邏輯。

中共真正在意的,是輿論會否造成社會騷亂或衝突,以及後續效應的發酵程度,再來進行管控,例如過度神化習近平的種種「高級黑」,就可能在言論審查中成為率先被取締的對象。中共首重的是輿論主導權,既有壓制言論的成分,又有解決問題的元素,存在著一定的言論孔隙與空間。

從瓊斯的例子來看,打破了一般人對言論自由的刻板印象。事實上,資本主導的美國,在自由之中帶著管制;而政治權力主導的中國,則在專制之中存有開放,兩者重構了言論自由與言論管制的天平。對彌漫著選舉民粹的台灣來說,執政者搬出「假新聞」企圖套在反對者的身上,又該如何在言論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啟發呢?解放思想的時刻或許已經到了。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