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聯準會的FOMC

Foto

英文的樂趣之一是把一些名詞的縮寫意思予以扭曲,形成趣味或諷刺,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亞洲貨幣危機期間被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改為I'm fat(我是胖子),舉辦IMF小姐選美。在金融風暴期間,反全球化人士高舉寫著IMF的牌子,只不過是I'm fired(我被開除了)。

 如今美國聯準會的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也有個新名稱:聯邦開口委員會(Federal Open Mouth Committee),諷刺聯準會官員都是大嘴巴,三不五時就出來大談利率政策,搞得市場昏天黑地。

 隨著美國經濟持續改善,世人也在猜測聯準會何時會啟動升息循環,然而在此同時聯準會的理事與地區聯邦準備銀行的總裁也跳出來大談利率政策,例如在9月17日FOMC決議維持利率不變後的3天內,至少就有4位聯準會官員發表公開談話。問題是這些官員有的是通膨鷹派,有的是鴿派,他們大談自己的政策立場與觀點,所傳遞的訊息往往相互矛盾,使得市場更是一頭霧水。

 可是說來諷刺,聯準會放任這些官員倡談政策觀點,其實是為增進決策透明度,減少政策相關的不確定性,進而降低市場波動風險。

 聯準會在2006年柏南克擔任主席前的伏克爾與葛林史班時代,有關政策相關談話都是主席擔綱,其他官員很少發言。他們發言多是語意不清,主要是避免市場胡亂猜測。例如伏克爾習慣叨著一根大雪茄與記者談話,含混不清,誰也不清楚他在講什麼,而葛林史班有句名言:如果你自認聽懂我說的意思,那麼你一定是誤會了。

 柏南克上台後推動聯準會決策透明化,他認為提高透明度有助降低不確定性。在此一政策下,聯準會的決策官員開始出來發表談話與接受訪問。到了葉倫接掌主席大位,官員在媒體公開露臉的頻率更高,有的簡直就是電視名嘴。市場人士認為,葉倫應約束這些官員不要隨便放話,或是擬定一套SOP,讓官員有所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