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柯文哲VS.馬英九的居住正義

Foto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周突如其來發表「亂打房會影響台灣經濟」及「打房無法實現居住正義」等言論,立刻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而各方反應夾雜著錯愕、嘲諷、失望、讚許等,同時也引發種種揣測。我最好奇的是,讓柯文哲「腦筋急轉彎」的關鍵是什麼?以及相比高舉打房大旗的前任市長郝龍斌與總統馬英九,歷史最終會如何評論他們的功過。

 柯文哲上周先是在市議會答詢時表示「他不會打房,因為營建業是台灣重要的產業,亂打房會影響台灣經濟,這不是北市承擔得起,打房的話,營建業會垮掉,台灣會完蛋」,消息一出立刻引發正反兩極的看法;也因此,柯P選擇在臉書上說清楚講明白,除了強調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是一貫主張,並未改變之外,更表示只用「打房」無法實現臺灣的「居住正義」;他希望有需要的年輕人可以在臺北市住得起房子,又不會使市民的財產急遽縮水,甚至造成產業的崩盤,他作為一個市長,必須要兼顧所有人的利益。

 坦白說,這是柯文哲上任十個月來,少數理性客觀且兼顧各個層面的中肯發言;但對比他就任之初的激進打房言論,諸如「限制買第二棟房屋不准貸款」、「一個人持有超過20坪房屋加重課稅」等主張,也難怪許多支持者跟不上柯P急轉彎的腳步而跳腳。

 相較之下,前市長郝龍斌原本對房市並沒有特定立場,但他卻在任期尾聲突然找來房市空頭總司令張金鶚擔任副市長,並且在最後一年任期透過一連串運作,搞出史無前例、台北市獨有的「超級房屋稅」,也把台北市房市直接送進加護病房;不僅如此,張金鶚極力主張調高房屋標準單價應擴及所有中古屋,意即所有台北市的房子都應該提高房屋稅。

 天龍國的房地產市場如今奄奄一息,儘管郝龍斌並非實際操盤手,但毫無疑義,他必須對所有後果概括承受。再來看馬英九總統,他可以說是第一個把「居住正義」高唱入雲的政治人物,從2010年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開始,馬英九執政8年內有6年在打房;對比陳水扁任內祭出5次優惠房貸,累計金額超過2兆元挹注房市,兩人對房地產業的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

 弔詭的是,做為史上打房最力的總統,房市政策理應是執政黨的政績與強項,結果國民黨卻說不出口,反而看著蔡英文的「8年20萬戶社會住宅」政策頻頻取分;多年打房未鬆手、打趴年產值高達4兆的房地產業也在所不惜的執政黨,不但沒有贏得民眾掌聲,反倒背負著「高房價=民怨」的枷鎖,寧無怪哉。

 柯文哲的「今是昨非」實際上點出一個關鍵重點,就是政府要保障的是「居住權」而非「所有權」;但如今的臺灣,為了「年輕人在台北市區買不起房」,而把整個居住政策、產業政策簡化為「房價」兩個字,甚至不惜以打壓整個產業為代價,許多學者、社團對凡有利於房地產業的政策一概反對,彷彿它不是一個需要正常發展的產業。柯文哲其實只是誠實地指出「國王新衣」,因為打房不會實現「居住正義」,這是舉世皆知的簡單邏輯;柯P未來如果能堅持做「對的事」,即便最終無法完全解決台北居大不易的難題,歷史仍會給他應有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