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如何避免產業政策帶來的「蛋塔」現象

Foto

物聯網、生產力4.0產業政策方向的提出,對台灣產業各界有如大旱雲霓,這應是在「四大慘業」政府對於是否倡議產業政策方向有所遲疑以來,政府與各界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少見的共識。近半年來,研討會、各類補助計畫,為爭取聽眾,為爭取政府經費的支持,或多或少都會將計畫內容連結到這兩個新政策方向。

 以產業發展方向,凝聚各方資源的聚焦投入,當然有其必要性。不過,如果不考量各政策工具的定位,不考量產業本身成功發展的特性需要,任意地讓各種政策資源都投入於輔導或補助業界,後續的結果可能將類似於多年前的葡式蛋塔現象,反而可能導致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宣示,政府體系中各類的輔導或補助政策,不論是中央部會或地方政府的補助計畫,不論是對學界、法人研究機構或中小企業的補助,當然也不論是人才培育或法制等輔助性政策研究,大家都會配合著政府所認可的產業技術趨勢進行審查、甚或予以補助。

 這樣的現象,在前幾年宣示六大新興、四大智慧與十大重點服務業的政策期間最為明顯,各層級各種類型輔導與補助計畫的審查,幾乎都以這幾個方向作為發展的重點方向依據。不過,很明顯地,在這20大產業方向中,許多領域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最小投資規模的門檻,同時也必然有各自的產業鏈與專業水準要求。一味地讓各種政策支持不同組織與業者的投資、研發與創新,在投入規模不足、專業能力不足及市場資訊不對稱等影響下,未必能有效地讓政府補助的成功機率提高。

 物聯網、生產力4.0是今年最紅的產業發展方向,同時幾乎也是目前政府所倡議與支持的方向,雖然兩者並沒有特定產業的限制,不過隨著不同的垂直產業方向、不同產業鏈的環節差異及不同議題的發展階段,其最小規模門檻、製造與服務專業水準要求及營運模式型態等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甚或仍處於相關情勢不明的階段。是否就此讓各種類型的政策,都同時朝這個方向移動,恐怕必須要審慎評估。

 從國內外幾個發展初步成功的案例看來,讓價值鏈朝客製化、多樣少量、節能及服務化的方向發展,應該是朝向物聯網及工業4.0發展所要展現的價值。以中國大陸海爾、紅領集團及台灣健豪印刷的營運發展模式看來,產品設計的模組化、製程的數位化與品質、效率的同步提升、整個產業鏈重組以至於整個營運模式全面翻轉,都是這些個案能夠獲得初步成功發揮工業4.0價值的作法。

 顯然地,如果期待物聯網與生產力4.0在各個垂直供應鏈能成功發展,在國內各產業領域對於生產力4.0下的產業鏈與營運模式樣貌還沒有初步的一致的想像,在相關業者還沒有下定決心投入邁向工業4.0之前,政府就企圖開發一套共通CPS系統(網宇實體系統),要求大學部門研議供應符合工業4.0發展需求的前瞻技術與人才培育作法,甚或任意讓各種地政府輔導或補助都投入於相關議題的研發,在目標不明之下,前後投入與目標之間的不協調,恐怕將會造成人力與經費資源的浪費。

 整體而言,對於產業的發展方向,為了促進資源的聚焦,政府或許可以藉著政策宣示、以各種輔導與補助的作法,引導各方資源的聚焦。不過,現實中,廠商及其他各類接受補助機構經常都僅僅看到政府的宣示與提供的誘因,未必真切地關心後續是否真正成功地在市場上立足,畢竟政府的經費只要審查通過,並在最後符合可以結案的KPI即可。最後的結果,就如蛋塔現象一般,造成一窩蜂的投入,但極少創造出應有的價值。

 除非政府有著上帝般的規畫能力,或者願意先投入大量的資源與人力在各個垂直供應鏈進行規畫與協調,以確實獲得業界人力與資金的實質投資,否則寧可先看到業者們已具體投資,再由政府針對其能力與資源不足之處提供協助,不然政府的規畫與投入,最終都非常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