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產業最近都沒啥好消息。今年第三季的GDP負成長1%的數據發佈,坐實了壞年冬的來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7年,全球產業經濟在有效需求無法釋放下,面臨比7年前更嚴峻的挑戰;政府刺激景氣大放送的美意,也在各方唱衰下,再添一行無感的政策。政策要有感才能搏得喝彩,但在多元社會與民粹攻訐下,有感政策講起來容易、做到的難度還真是不低。「有感」誠實不容易,惟本文想談的是「無感」。
管理中有許多迷思,如我最喜愛的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自40年前即陸續撰文、提出許多管理的迷思。其中一個迷思是,許多人都以為服務業佔生產毛額的比例越高,代表那個經濟體越進步!台灣這些年來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快速成長,逼近70%;乍看之下的數字迷思,導致自滿溢於言表,但受薪階級不滿的情緒,又弔詭地反映出可支配所得並未列工業國家之林的尷尬。服務業的貢獻度反映自業態的差異:台灣知識型服務的比重偏低、勞力型服務業的比重偏高,是台灣發展服務業低附加價值的根源,所以對服務業的迷思該調整了!
服務業的競爭力的重點是弔詭的「無感」。一個近年來觀察產業的心得是,極致的服務業優勢來自於讓消費者無感。服務的流暢是高下之分的關鍵,使人無感的服務流程是高難度的挑戰,因為前台的無感服務來自於後台永無止境的完美追求!日本堪稱服務品質一流的國家,所有到訪的外國客人均會驚豔於日本服務的細緻。雖然源自「龜毛文化」的投資能否回收值得好好探討,但止於至善的精神的確令人尊敬與仿效,因為,在龜毛中也無意間流露了人的高素質與社會的進步。
日本的富士通一如美國的IBM,近年積極轉型為資通訊服務的提供者,在大智移雲的典範轉移階段,搶進(盡)新工業革命的商機。從去年起,富士通將其策略方針訂為「以人為本的創新」(Human-Centric Innovation),這3個英文字喊起來響亮,但也容易流為口號。我們不是從教改以來就聽了21年的「以人為本」?這些年又被「創新驅動的經濟」疲勞轟炸、洗腦?在發展各種科技應用與服務的過程,有多少新型態服務仍是以技術為本、處處造成消費者遷就技術與產品的「有感」?以人為本的創新並非鑿痕斑斑的「我在服務你」,而是讓使用者無感的直覺使用經驗,蘋果乃箇中翹楚。但無感的服務也易流於口號,因為後台要做的實在太多、太深了!所幸在大智移雲的時代,科技給了很多可實現無感服務的機會。
競爭力的癥結還是4.0的核心價值:以人為本。台灣要發展有感的產業經濟,好好琢磨琢磨無感的服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