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馬習會成了發燒話題,有人發現真有「馬+習」這個字「騽」,讀音如「習」,足可做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
網友取笑,「馬」需依附在「習」上,「騽」字才能發音,老祖宗真是洞悉馬英九的軟弱。其實,以馬為部首的漢字約有192個,馬家人會遇到什麼樣的對手,產生何種結果,與姓氏無關。台灣的婉君們能拿領導人的姓氏開玩笑,這是民主進步的成果。
馬習會結束了,陸方出來的評論頗為欣喜,但是台灣一如以往陷入爭議。在一中之外,馬英九到底有沒有說「各表」?即使陸委會公布了會談紀錄,不信者恆不信。除非習近平願意出來證實「馬英九真的講了」。但是,我想,這不可能。對我而言,張志軍轉述習近平的一段話,令我反覆一想再想:「對島內有些人在兩岸發展道路不同和社會制度差異上大做文章,質疑兩岸關係,習近平強調,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兩岸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
所謂的兩岸發展道路不同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是指「民主v.s.專政」、「市場經濟v.s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嗎?他強調,「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是意謂著在兩岸的不同制度間,人民可以選擇嗎?而且,既然可留待歷史去檢驗,就不必急於此時做結論與改變,重點在雙方應該尊重歧異,繼續交流,是嗎?
在經濟發展上,鄧小平主政後,參考台灣經驗,朝向資本主義修正,雖然美其名為實施「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過是顧慮自己的面子問題。未來大陸的市場經濟能不能夠發揮的更有效率,要看北京有沒有魄力放下指導棋,釋放更多資源到民間去。
然而,一黨專政卻是北京的死穴。史丹福大學的民主理論學者Larry Daimond去年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在國際上,實施一黨專政的政黨,平均執政壽命70年,蘇聯即為一例,而從1949年到現在,中國共產黨正在接近這個大限。
Daimond此文一出,中共喉舌機構與御用學者相繼提出文章反駁,說這個那個政黨執政超過70年,還不是做得好好的,哪有70年大限之說?其實Daimond在文內也有指出,大陸因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民眾生活有改善,暫時讓共產黨維繫住政權,但是老百姓在經濟改善、教育提高後,就會產生從威權統治中釋放出來的渴望。北京如果沒有循序漸進推動政治轉型,這就像是在結冰的湖面上的划冰,壓力小時,尚可承受,一旦撐不住,整個冰層全面瓦解,這將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生死考驗。
如果兩岸的未來是一場制度之爭,在我看來,勝負已定。唯一要等待的,就是時間,希望兩岸人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