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面臨了很大的問題,經濟停滯、出口衰退、物價高漲、民生困頓。不論政府或民間都在尋找出路,希望能讓台灣早日擺脫泥沼,重新出發。過去我們以高科技產業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大都是以代工製造為主,生產的是硬體,講究的是成本及良率,屬於舊經濟時代的思維。到如今網路當道,以軟體為主的新經濟時代儼然成形,在這個架構下,網路、數據、系統、雲端、內容、平台、服務成了商品主軸,能在其中注入創新創意,就能產生附加價值,賺取更高的利潤。
這幾年兩岸都在追求創新創意,大陸積極發展「眾創空間」,壯大「創客經濟」,台灣各級政府亦在積極鼓勵創新、創意、創業的「三創」,提出各種措施,包括排除法規障礙、成立創新創業園區、設置創業天使基金等等,使得整個台灣的創業風潮方興未艾。年輕人更將創業視為理想抱負,認為有志者亦若是。以創新創意帶動現有產業升級轉型,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方向。台灣想要提升產業層次,轉向高值化新經濟,就必需要發展以創新創意為主的產業。但是身為一個創投老兵,我想提出十五字箴言,做為對有志創業者的提醒:那就是創業必需要「商業化、大市場、國際觀、有決心 、先磨練」。
首先必需要釐清的是,有創新創意不代表就有創業的價值,再好的點子如果不能商品化,就等於紙上談兵。台灣每年參與國際發明競賽,得獎無數,但真正能將這些發明變成商品的卻只有千分之三,因此要先讓創新創意產生商業價值,才能進而產生經濟價值。這點當然也有賴政府在專利、法規、流程、資金等各方面的改進及協助。
再者,創業者一定要以廣大的市場為對象。雷軍曾說過,「創業要成功,就要找一個最肥的市場」,台灣本土市場規模有限,要想做大並不容易,這些「小確幸式」的創業,求溫飽可以,但無法帶動經濟,無法造就具有影響力的產業,也無法取得大投資。但是如果市場規模夠大,小公司還是會有大商機。不過,到大市場發展不能只是蜻蜓點水,而是要投入、深入、融入,了解整個市場的架構脈動,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大市場」和「國際觀」,其實是相輔相成,年輕人要將眼光放至全球,勇敢走出去,才能突破國界的藩籬。科技大老施振榮先生所說「台灣不缺資金,缺的是具國際化潛力的創新創業計劃,才能創造百倍價值」。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先生也鼓勵年輕人要走出台灣,都是同樣的道理。
創業是條艱辛的路,中途遇到的困難更是不計其數,媒體大亨黎智英曾說「創業是一個解決困難的過程,是走到無知中去摸索。」,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披荊斬棘,走向成功,因此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承受創業的壓力。創業之前必需先做自我的評估,除了個性之外,也要認清創業的目的,不能為創業而創業。當深思熟慮,下定決心之後,就要有破釜沈舟的體認,要讓自己擁有如豺狼般鬥志及狠勁,不放過任何一絲血腥味,積極尋找獵物。在創業的路途上,如果只如家犬般等待餵養,必定成為物競天擇下的失敗者。
再者,相較於畢業後立即創業,我建議年輕人應先到大企業磨練,取得經驗;學習企業運作的方式、過程及精神,了解市場的趨勢與脈動之後再視狀況決定是否要創業。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高度及視野絕對不同,在一個成熟穩定的企業體裏,更有助於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及國際化程度,再出來創業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推動創新創意是世界潮流,也是新經濟時代台灣必需要走的路,但創業有風險,成功率也不會太高,政府在鼓勵創業時必需要相對謹慎,要有完整的配套,提供創業者充份的資訊分析及創業諮詢,才能減少創業潮後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問題及衝擊。創業者也要有正確的觀念,了解自己的能力、個性、資源、目標,不為創業而創業,並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才能邁開正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