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網路民意=施政方向?

Foto

我是一個非常不擅於參與網路討論的人。最近兩件事,讓我對此更有深刻體認。

 其一,2009年初,我安排了專訪時任勞委會主委的王如玄,剛好在此前不久有熱愛地產投資的朋友告訴我,王如玄也是房產投資高手;於是一場專訪在談完台灣的產業、就業和失業問題之後,最後一點時間我請她聊聊她的理財,就此開啟了軍宅投資這個話題。

 時間限制下能聊的內容很有限,但我印象中,她算是坦率地有問就答,只是對於交易的內容、數字等較敏感的部分語帶保留,我也沒有深究。對我而言,這就是一個有趣的、有當事人現身說法的投資理財案例,後來的報導也就朝這樣的方向呈現,文中沒有任何批判,當時也沒有激起什麼特別的漣漪。

 誰會算得到6年後,王如玄決定和朱立倫搭檔參加這次的總統大選,而軍宅投資也成了她從政路上不能承受之重。在議題發燒到最高點的那段時間,有不少朋友,無論原來就認識或根本不認識的,就拿著我這一篇舊文的網路連結,發表他們對王如玄的看法。有人從中推論,王如玄後來所公布投資獲利的數字不實;也有人認為,她靠占了國家的便宜賺取價差,有枉過去人權律師的形象。雖然我認為,以一次專訪、一篇文章要做出上述結論,實在太過牽強,但網路上的言論看起來,似乎根本沒有人覺得這是個問題。

 其二,最近台灣自豪的半導體業被對岸大腕看上,掀起一串併購潮。產、官、學對此各有看法,也各自尋求管道發聲。在我看來,產業的發展是一種動態平衡,政策最多只是觸媒或催化劑,可以加速或是延緩生態的變化,但難以改變趨勢,也沒有對或錯的問題。

 但是在反中學者舉行的記者會發生抹紅記者的狀況,現場實況上了網路報導,留言版上反對中資的網友,竟然對聲援記者的網友做出「有繁體中文閱讀障礙」這樣的評語,還獲得不少人按讚。不談其中的霸凌,光是邏輯跳躍我就難以理解,最後也不免懷疑自己對網路語言是不是有閱讀障礙。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網路PO文或留言,都沒有討論的空間,因為那幾乎都是發表人和留言人的各自表述,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讓人挑戰或質疑。所以網路雖可做為社會觀察的一個場域,但真能從中尋求民意,做為施政方向嗎?恐怕還是得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