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五感饗宴:兩岸獨立書店的生存法則

Foto

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獨立書店時常被賦予一種浪漫的想像。人們走進書店,希望能像《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的主角尋獲一個知己,或者像《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主角尋覓一段良緣。獨立書店和一般書店不同,它不單是一個買書的地方,還常被賦予一種浪漫的聯想,更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

在台灣,獨立書店最密集的區域,位於台北市公館的「溫羅汀」一帶(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幾家獨立書店聚集在這裏,形成了一條令愛書人流連忘返的「人文巷」。

他們不僅在這裏看書消磨時光,也在這裏尋找思想同好。兩岸書蟲的尋寶園這股太平洋的風也吹向了海峽另一端。中國大陸的無數巷弄、古宅、地下室,也興起一間間讓讀者充滿各種想像的獨立書店。各地慕名而來的「書蟲」,只要肯花時間鑽進胡同裏尋寶,絕不怕空手而歸,書香饗宴正在遍地開花。

獨立書店的定義在兩岸有些許的落差,台灣的獨立書店一般是指在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之外,由個人或小團隊經營的書店;大陸獨立書店則被認為是生存在新華書店等國家經營的書店體系外的民間書店。

中國大陸各省市都有成為文化地標的知名獨立書店,台灣各縣市也有風情各異的獨立書店。近年,電子商務興起,兩岸網路書店在價格優惠與運送便利等方面,無疑對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但獨立書店的異軍突起,一方面是在書市現實趨勢下的另闢蹊徑;另一方面則也是反映了社會型態的轉變,人們對於閱讀形式的理解不再以買書、看書為滿足,還必須迎合個人的認同口味,能在紙本圖文之外,同時搭配討論、參與、手作、飲食等多樣的載體。

數位時代下的生存挑戰
獨立書店的經營型態,是在店家生存需求與讀者閱讀需求兩相平衡後的產物。對於經營者而言,在堅持愛書理想的前提下,不被進書、人事、店租等成本壓垮,就必須要在書本本身的基礎上,將能量擴大。

例如,為降低進書成本,台灣獨立書店聯合成立「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與「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等聯盟,與「獨立出版聯盟」合作,以團體戰方式,在原有的中盤發行商之外,承擔起經銷與通路職能,透過團隊形式,得到政府的支持與補助。

台灣的發展經驗正向外延伸,香港部分獨立書店與出版者,也在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宣告成立「52Hz出版聯盟」,以台北為中介,向本地以外的讀者招手。

對於讀者而言,在當代資訊爆炸、出版品琳琅滿目的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是首要考慮。台灣獨立書店鼻祖唐山書店負責人陳隆昊曾分析,獨立書店之所以能在數位時代逆襲成功,就在於「獨立書店可以更靈活地與社區或主題結合,做出市場區隔,也給予讀者網上無法滿足的體驗」。

台灣獨立出版聯盟成員、南方家園出版社發行人劉子華認為,讀者很難完全消化所有出版資訊,獨立書店正好扮演替讀者選書與挑書等過濾的角色,協助讀者精準取捨。如台中新手書店,讀者進入店內就能得到店主「客製化」的推薦,成功讓書流動起來。

「閱」空間 更「讀」氣氛
循著這條脈絡,可以發現台灣獨立書店多明確定義受眾和書店主題。如新北市的燦爛時光以東南亞為主題,專注於外籍移工、學生與配偶等議題;台北市唐山書店、公共冊所,雲林虎尾厝沙龍、嘉義洪雅書房、高雄三餘書店等則耕耘社會運動與公民議題;女書店與晶晶書庫致力於性別議題;偵探書屋以推理小說為主題;浮光書店則以文學、影像見長。

長期在大陸獨立書店工作的台灣人林怡君分享了她的觀察。在明顯的主題背後,她認為,讀者會願意選擇獨立書店,同時也在於追求實際的閱讀空間體驗。例如位於廣州、成都、重慶等地的大型複合式書店「方所」,依託商場內,在商業氣息外增加文化底蘊,店內銷售台版圖書吸引大陸讀者,再加上與出版社合作的行銷活動,將閱讀轉化為逛街休閒的一環,促使讀者流連於書店之中,逛累了就拿本書歇歇腳、醒醒腦。

因此,書店賣的不再只是書,更是空間體驗和與讀者的互動。對於這點,台灣獨立書店有相當精彩的經驗。桃園「南崁1567小書店」坐落在大廈社區一樓,不定期舉辦手作市集與親子講座,把閱讀與社區居民緊密結合。

由靜宜大學講師所經營的「大家書房」,地點選在台中清泉崗機場旁的破舊眷村,募集志工為當地弱勢家庭孩童進行課後輔導,書店也就化身為「圓夢」基地。新竹竹東只有20坪大的「瓦當人文書屋」,透過長期舉辦文學、旅行與影像方面的讀書會,同樣聚攏一批愛好者。

除了和讀者互動外,還與讀者成為一個「群」,則是大陸獨立書店的強項。它們利用新興社群網站、影音平台與第三方支付等網路技術,凝聚品牌認同。例如北京的單向空間、重慶的精典書店,都是善於使用豆瓣與微信群組,與讀者即時互動。林怡君表示,據她觀察,其實大陸獨立書店的品牌化過程,很多還倚靠地方政府支持,或是創投基金的注入。

然而,開業20年的上海文化地標季風書園在今年1月底被迫關門,部分輿論認為這也象徵舉辦講座、鼓吹讀者自由交流的獨立書店,在與官方的多重角力過程中,於公共領域嘗到了退敗與緊縮。大陸獨立書店的未來,仍不容樂觀。

串起兩岸三地交流
在獨立書店這條路上,台灣發展得非常蓬勃,這反映著後物質時代的多元社會型態。獨立書店為讀者營造出氛圍、思辨、行動、理想等集體認同的感覺,使得閱讀不再只是與書本圖文的交流,而是透過不同的形式與載體,共同塑造一種生活方式。獨立書店被視為台灣的文化標竿,影響力正蔓延至周圍地區,在不同的社會土壤中落地生根。中國大陸起步晚,能善用網路社群建立品牌認同,卻面臨政治壓力。

儘管兩岸獨立書店規模不等,但是共通特色則是具有鮮活的個性與主題,以選書、講座、讀書會等不同形式吸引了特定的讀者與客群。也因為屬性接近,獨立書店是兩岸民眾互相認識的極佳場域,到對方的獨立書店「朝聖」一番,就成了背包客必備的行程,像大陸文化人薛原所編寫的圖文書《獨立書店,你好!》,特別把台灣與香港的特色書店收錄其中,獨立書店成為兩岸三地交流的新話題。書店不再只是書店,而以一種令走進店裏的人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動手的全新五感體驗形式,隨著兩岸翻天覆地的社會型態轉變,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