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與其主導特定產業發展不如自由競爭

Foto

由於全球經濟走緩,導致台灣出口持續衰退、投資意願低迷、內需消費疲弱,新科總統蔡英文於春節前在參加工業區聯誼會時表示,將採取「堆柴火救經濟」的思維,落實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為創新的點燃火苗,藉以提振台灣經濟。同時,自2月18日起,從南到北開始「產業之旅」,廣泛徵詢包括:綠色能源、國防、智慧精密機械、資通信物聯網、生技醫療、材料及農業等七大產業聚落業者意見,以作為調整產業政策之參考。

 雖蔡英文以「產業立國」作為經濟政策的核心,值得肯定,希望透過打造產業創新生態體系,俾讓台灣經濟脫困,畢竟民眾對於如何讓經濟景氣走出寒流、讓產業發展成功轉型、讓實質薪資成長、讓貧富差距縮小等問題,無不引頸企盼。但在此對其捨棄以自由競爭的模式配置資源推動產業發展,卻以中央主導的模式規劃資源推動「特定產業」發展,未來是否可能重蹈過去政府所推動的「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覆轍,頗有疑慮。

 若從新政府所主導的「特定產業」發展方向來看,雖頗有創意,而且部分項目是台灣產業的競爭優勢,但如果更進一步分析這些項目發展內容,其不是與之前政府所推動的產業創新之方向相同,則為過度高估發展潛力。其中,生技產業自1980年代起開始投入,綠能科技則是近年喊得頗為響亮,現今觀察其成果似乎未盡理想。至於國防產業,不但許多關鍵技術難以突破,而且在全球市場上也是無法取得競爭優勢,更加別說形成產業聚落。

 亦即新政府在擺脫經濟困境所扮演的角色上,並非採取改善環境提供自由競爭空間的新觀念,而是沿襲以往選擇主導特定產業發展之舊思維,了無新意。無庸置疑,早期在威權主義時代控制下,政府具有主導「特定產業」發展力量;不過,近年在民主潮流制度洗禮下,政府角色已經逐漸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力量對產業發展之影響日益提高。此外,政府現行所掌握的政策工具日益減少,加上環境變化快速,造成所主導的產業發展往往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在規劃產業政策上,並非僅是投入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而是尚有推動傳統產業之創新轉型。由於政府資源有限,所以在推動產業發展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在於,透過鬆綁不合時宜法規,以及改善產業發展環境,俾讓各項產業在自由競爭下,找出其最佳的創新模式,進而產生其最適之群聚型態。探究其原因,乃是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任何產業未來生存發展趨勢,均是朝向以創新、群聚為主軸,這些力量並非掌握在政府,而是蓄積於民間。

 舉例來說,曾引領風騷創造台灣出口貿易與賺取外匯的紡織產業,1980年代之後,隨著生產要素成本增加,加上新興國家追趕之下,雖被視為夕陽產業,但卻在業者從前端的材料研發、製程改良,至後端的產品設計、行銷活動下,不但有效增加產業生產力,而且大幅提高市場競爭力,是台灣傳統產業在民間力量自力自發積極投入創新、整合群聚下,成功脫胎換骨的典型實例。再者,隨著資訊科技進步,手機十分普及,透過APP連結、創造,不但已顛覆以往的傳統經營模式,而且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這些均是過去無法想像的現象,更加難以經由政府角色可以創造的成果。

 很顯然地,面對目前錯縱複雜的困境,以及迎接未來荊棘艱辛之挑戰,尤其財政赤字偏高壓力之下,政府所可以操作的政策工具其實不多;然而,並非表示政府可以無所作為,而是需要有所優先順序選擇。亦即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上,必須致力營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空間,以及提供友善、親和的經營環境,俾讓民間所蓄積的創新力量能夠充分發揮。

 在此同時,衷心期待將執政的行政團隊能夠了解,台灣產業所迫切需要的是整體之創新,尤其更加需要以投資來引導創新。因此,未來與其規劃主導特定產業發展,不如透過自由競爭,特別是促進具有增加就業機會與提高民眾所得的中小企業加速升級轉型;同時,從公平合理競爭中妥適配置政府資源。唯有如此,台灣產業始能擺脫困境,百花齊放,締造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