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口逾40億,占全球60%,正面對纏繞西方國家多年的問題──人口老化。但亞洲的情況或許更嚴峻,因為區內部分國家的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發展尚未完善。許多老人都受到慢性疾病困擾,而晚年的醫療開支更是不少民眾的擔憂。
匯豐《未來的退休生活:健康新起點》報告顯示,在亞洲,37%在職人士擔心退休後的醫療開支會影響財務狀況,36%擔心健康變差會影響活動能力,而35%更擔心健康情況欠佳而無法照顧自己。
此外,55%的亞洲在職人士表示,無法預計退休後的醫療開支,而其中女性的比例(59%)高於男性(50%)。其中在台灣,八成準退休人士擔憂健康變差,59%亦表示無法預料未來退休後的醫療開支。
如今,愈來愈多人採取主動積極的財富管理計劃,以支應退休後的醫療開支及生活所需,以實現理想的退休生活。對於崇尚儲蓄的亞洲人而言,很多人可能最終選擇把錢存進銀行以準備退休開支。不過,假如退休存款的成長幅度未能追上通膨,購買力會漸漸減弱,因此需要善用金融巿場理財工具進行投資,以爭取高於通膨的報酬率。
但是要預測哪種資產類別(如股票或債券)能在中短期取得最佳表現,並非易事。某種資產類別在某年獲得較高的報酬率,但在第二年情況或許會反轉,新興巿場股票便是其中一例。反觀政府債券等資產,走勢相較之下較為穩健,卻未必能提供與股票相同的潛在報酬。
長期投資單一資產類別作退休規劃看來可行,但在風險與回報互為相關的金融市場中,投資人往往須要承受相關風險。長期投資股票巿場的回報可能較高,但同時卻要面對股價波動及不時出現的長期熊市風險。相反,若只持有相對較穩定的債券,卻可能錯失在同一時期下股票投資所能帶來的投資回報。
在選擇資產類別時還須考慮多項因素,包括投資人願意讓退休存款所承受的風險水平,以及在實現投資目標時所需承擔的風險水平(例如在退休時希望擁有多少資產),同時亦須考慮更全面的財務狀況,以確定一旦市場低檔時可承受的損失額度。
由此可見,在考慮以上因素後得出的可接受風險水平(亦即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度)須視乎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即將退休的投資人,其風險承受度與希望財富成長的年輕投資人不可能完全相同。這意味著適合某位投資人的投資項目,對另一投資人而言可能過於冒險或過份保守。
那麼,投資人是否應只投資於最符合其特定風險承受度的單一資產類別?這倒不是。投資人應在其風險承受度範圍內爭取最佳投資報酬率,而且透過混合型的多元資產配置持有多種資產類別,通常可增加投資報酬,也能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資產混合與多元化投資的優點
投資於單一資產類別基金(如中國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僅能投資於某一特定的資產類別,而多元資產基金則透過混合型的投資組合,讓投資人可同時投資於兩種或以上的資產類別。多元資產基金可投資於股票及債券等傳統資產,亦可投資於物業及商品等非傳統資產,這都視乎不同的投資策略而定。
從現實世界的投資個案可見,股票與債券混合型投資組合較單一投資股票的波動低,也能保有賺取較高回報的機會,報酬率一般來說較單純投資於債券組合為高。雖然混合型投資組合的整體投資績效不及股票投資,但相對其風險水平而言以歷史經驗來看卻有更佳的報酬率。因此分散投資於不同資產,有助投資人調整及平衡風險與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