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科技越來越夯,以及網路、行動支付等交易風行,金融業面臨包括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業者跨足金融領域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如何迎戰這場前所未有的巨變,除了投入更多的資源之外,金融業者真正需要打破的,是傳統性的思維。
傳統思維之所以有必要打破,是惟有如此才能重建新的觀念,業者在思考金融服務時,才能發揮更多的創意及想像力,否則即便是投入再多的資源,但最後出來的成果只怕仍不夠推陳出新,也會讓消費者感到只是徒具形式的改變、了無新意。
就舉大陸目前最普遍的行動支付方式為例好了,由於大陸一般老百姓對銀行的易達性相對低很多,因此,有許多第三方支付業者介入提供金融服務的空間,甚至已取代銀行,成為民眾生活資金收付的服務主要供應者;以親友吃飯聚餐這類最平實情況為例,在大陸,要搶著付帳不要擠到櫃台,只要手機在手,在不動聲色的幾秒鐘時間後,你就可以告訴你的友人,你已經用手機,透過微信或支付寶把餐費給付掉了。
這只是「基本款」,還有「晉級款」,就是如果和朋友聚餐,之後大家要各自分攤餐費,這時,同樣有一個人先用手機付款,但接下來,他還能進一步透過手機裡的第三方支付帳戶,收到來自其他飯友的「退款」。
這在傳統的金融服務提供者--銀行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就以銀行推出信用卡或是悠遊卡等儲值卡為例,倘若持卡人是以信用卡先付了上述的飯錢,朋友要分攤,頂多是直接給現金,或是用ATM把錢匯到他的戶頭裡,而不能直接「退刷」到這位持卡人的信用卡裡,但在大陸,第三方支付結合手機,已經進步到可以讓消費者在同一個帳戶裡,直接支付、也直接收款。
在大陸,因為銀行對於市井小民的易達性低,造就了第三方支付在當地蓬勃發展的傳奇,但也正因為第三方支付已在大陸生根,並且廣泛被應用到食衣住行這些再簡單不過的生活層面,因此,也開啟了台灣市場對於這類金融收付新模式發展的想像空間。
目前,包括第三方支付業者,也正力爭這一塊的開放,希望能分享這塊金流收付的大餅,這也使得銀行業者傳統收付業務的生存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究竟是把業務拱手讓人,或是應先行一步與業者展開跨業合作以掌握主控優勢,金融業者已經到了必須好好思考的關鍵時刻。